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回到明朝当王爷顶点笔趣阁 > 第38章(第1页)

第38章(第1页)

张永陪笑道:“老奴可不敢说,不过照理说呢,就算陵上工程有利可图,也没有告发此事好处更大,杨凌怎么这般愚蠢,老奴可是想不通了。”正德重重地哼了一声道:“有陵上目睹者亲口作证,还有其他知情者奇怪死亡,这还不足以证明么?何况他们可是招了供的。”张永谄媚地笑道:“是是是,所以老奴说自己愚钝呢,说起来杨凌这几个人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好生生擒回京来不肯认罪服刑,非得动了大刑才招,这不是贱皮子么?”正德听出他言外之意仍是说杨凌是被屈打成招,不禁扭头瞧了他一眼,回过头来又端祥父皇那副字画良久,不由想起那日父皇拉着他的手说过的话:“皇儿,朝中尽是一班老臣,可不能辅佐皇儿一世,杨凌此人重情重义,为政言军颇有独到见地,好好磨励一番,说不定可做你股肱之臣呢。”正德一想起来,父皇的音容笑貌宛然就在眼前,不禁黯然神伤,他迟疑半晌才道:“可惜帝陵金井轻易动不得土,否则朕真想派人好生去察验一番,看看杨凌是否真地欺骗了朕。”张永一听忙道:“皇上,原本泰陵上是不可轻易动土的,可是如今皇上要迁陵,那儿就弃置了,莫说验一验,就是全刨开也不打紧了。皇上不如派人去瞧瞧,若是证据确凿,朝野上下谁也再无二话可说,若是没有问题,这风水既然不曾坏了,那么只是动动土,说不定想些法子便可弥补,仍然可做帝陵之用,朝堂里皇上也不必令百官为难了。”正德一听猛地一拍额头,叫道:“正是,朕一直记着那里动不得,却忘了今时不同往日,张永,你快去传旨,杨凌一干人等押回天牢,朕要派人亲往泰陵察验。”正德说得十分欢喜,今日朝上三位顾命老臣齐声反对,把加税说得如此严重,正德还真地没有胆魄压制三公强行颁旨,况且见了父皇亲笔,又听了张永的话,他的心中也起了疑问,如果真如张永所说,岂不皆大欢喜?“老奴遵旨!”张永笑嘻嘻应了一声,转身急忙离去,他刚刚走到门口就见刘健、谢迁、徐贯、焦芳、刘宇、杨霖等大臣向保和殿走来,张永急着传旨,也顾不上理会,匆匆地走了。李东阳、谢管是为了征税的事儿来地,有些话在朝堂上不便直言,想在后殿再好好和皇帝理论一番。至于徐贯等人却是来劝皇帝加税的,不过他们想了个折衷的办法,就是税赋因地而异,贫地少征、富地多片,如此一来富地今年的税赋要翻两倍,穷地只加三成,虽然一样怨声载道,只会造成富地变贫,贫地更贫,但这办法总好过全国均摊。不料几个人刚刚进殿,正德已欣然道:“众位爱卿来得好,朕要派人去泰陵勘验,以查实杨凌等人是否欺君犯上,你们看派谁去好?”这位小皇帝妙想天开,常常一个想法行了一半就抛在一边另行其道。这些大臣们早就习惯了,虽说这班老臣还是跟不上正德的跳跃性思维,倒也能处之泰然、随机应变。李东阳怔了怔立即说道:“臣愿往泰陵一行。”徐贯知道他是反对加税,听王琼说他还在弘治帝面前正话反说保过杨凌,这老家伙不信风水,说不定会循私开脱杨凌,当下立即反对道:“不妥,堂堂当朝大学士,去做勘验官么?”谢迁反驳道:“徐尚书此言差矣,泰陵之事,即便不谈风水,如今涉及加税也是真的事关国运了,这是何等大事?老臣也要向皇上请行的。”徐贯是举报帝陵渗水案的人,为避嫌疑,他当然不能去勘验帝陵,心中一急,他急忙说道:“既如此,此事更当慎重,以老臣看,皇上应当选择与此案毫无利害的朝臣前去才妥当。”焦芳问道:“那依徐尚书,该当谁去呢?”徐贯略一沉吟,说道:“不若如此,选一位勋戚、一位朝臣、一位翰林,三人同去,取回土来与礼部封存的金井土对照,有无差迟一目了然。况且三人分属不同,彼此牵制监督,也公允地很。”他是深信金井已被人做过手脚地,所以夷然不惧,推举的三个人一个是朝中臣子、一个是只有功名利禄并无实权的勋戚、一个是候补官儿,还没牵涉朝政,自然最是妥当。杨霖听了笑道:“既如此,臣推举成国公朱刚,国公年老德昭,公正无私,既是勋卿,又是国戚,堪为最佳人选。”宪宗皇帝曾纳成国公之女为妃,帮此杨霖有此一说。焦芳对杨凌颇有好感,想整杨凌的又是他心中死仇王琼,他自然偏袒杨凌。不过焦芳不敢自荐冒险,他忽地想起杨凌抗旨待参时曾有一个赶考的举子写了篇锦绣文章对他声援,这事儿朝中大臣知道的不多,但是焦芳此人最好搜集市井奇闻,却是知之甚祥。焦芳暗想:这个举子想秘是和杨凌有些交情地,那举子如今已入了翰林院,他虽未必肯为杨凌舍命,但帝陵金井察验时若有可便宜含糊的地方,他必然会给予杨凌方便。焦芳想到此处忙道:“臣举存严嵩,此人乃今年新科进士,已入选翰林院庶吉士,这人文采出众,又是新科进士及第,不曾涉足朝廷,可作钦差。”正德颔首道:“好,这两人便定下了,那么朝臣之中由谁去呢?”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都不作声了。这件案子已经成了六部乃至三公在新帝登基后互相角逐,重新分配权力的演武场,只要掺合进去,必定得罪一方,谁肯胡乱答言?正德见无人应声,便向众人一一看去,礼部的、工部的、刑部的、……这几个衙门都与案情有所牵连,不可用。正德摇了摇头,他忽地瞧见兵部侍郎陈洪漠,不由喜道:“兵部与此案无丝毫相干,这朝中大臣就由刘卿去吧。”陈洪漠一听吓了一跳,这得罪人的差使他可不干,陈洪漠慌忙推脱道:“臣谢皇上宠信,但臣不敢隐瞒,钦天监博士华傅乃微臣姻亲,此案既牵涉到钦天监,臣该避嫌才是。”他见正德面露不悦之色,连忙又道:“不过微臣举存一人,此人也是兵部官员,平素极是稳重,且与此案全无关连,只是……官职卑微了些。”正德不耐烦地道:“朕要派人去,只是想找些与此案无关的人去帮朕看个明白罢了,官职大小倒无妨,你说的是谁?”陈洪漠忙道:“兵部主事王守仁,此人素有贤名,可堪重任!”初登大宝第102章阳明瞒天李东阳疾步走出宫门,刚刚钻进轿子,立刻掀开轿帘唤过追随多年的老家人道:“快,去一趟礼部,请侍郎王华大人来我府上饮酒斗诗。”礼部侍郎王华,兵部主事王守仁之父,成化辛丑年的状元,是先皇弘治做太子时的东宫侍讲学士,声誉地位比之王琼也不遑稍让。兵部,非逢战事时便是六部中最清闲的衙门,府库司位于第二进跨院西厢房。大夏天儿的,关了窗户闷得喘不上气儿,开了窗户那日头又晃得厉害,许多兵卒杂役就躲出屋子坐在长廊下摇着蒲扇闲聊。一个穿着赤膊汗衣的役卒正唾沫四溅地讲着今日菜市口的那桩奇闻:“听说神机营杨大人是北宋忠臣杨家将的后人呢,要说这杨家,那女子就是比男人厉害。一马高的砍头台,前边一丈外还栏着绳子呐,这位杨夫从一个箭步就窜上台去了,真比狸猫还轻。徐尚书大怒,亲自登台监斩,嘿!人家杨夫人亮出一副画来,先帝弘治皇上亲笔绘的,就往丈夫头顶上一搁,这是先皇赐的东西,管你是王侯公卿,有福气见着了怎么也得恭恭敬敬磕个头,谁敢砍上一刀?就这么着,四个刽子手全傻了眼了。”一个兵士听得有趣,插嘴问道:“嗳,其他几位大人可没先皇的墨宝护身呐,杨夫人又没护着他们。怎么不先砍了?”那赤膊汉子翻了翻白眼儿道:“你说呐?这是顾忌先帝墨宝有失,可不是下了圣旨单独赦免杨大人,谁敢厚此薄彼砍一半留一半?其他犯官的家人岂肯甘休?天下人怎么看?刑部尚书还不颜面扫地啊。”那士兵被一顿抢白,讪讪一笑不言语了。这几个人围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个大号茶壶,六七只茶碗,那赤膊汉子说得兴起,端起只碗来咕咚咚灌了几口才发现拿错了,不禁向身旁一人歉然道:“哎哟,对不起王大人,小的错拿了你的茶碗了。”那位王大人就是兵部府库司主事王守仁,三十多岁年纪,白面微须,有些南人面相,一双眼睛虽不甚大却极为有神,听了赤膊汉子道歉他摆手笑道:“喝便罢了,有什么打紧?”。说着提起壶来替那汉子又倒了一碗。这位主事也穿着赤膊的汗衫,看不出进士模样。这位仁兄和以李梦阳为首的大明七子吟诗作画、研究诗文,彼此交从甚密,便是碰到贩夫走卒、杂役奴仆,也能聊得甚是投机,这些衙役们与他都是极熟稔了的,从不拿他当成高人一等的官员看待。王守仁提起壶来倒满茶水,微笑着看了众人一眼,徐徐说道:“皇是龙颜大怒,为的是帝陵风水不好会损及国运,听说皇上已决意迁陵,如此一来,势必要加征税赋。今日朝上三位大学士虽暂时阻止了此事,但有龙脉受损的事儿在那摆着,恐怕加税也是没法子的事了。”一个衙役说道:“那可不是,风水这东西可马虎不得,龙脉事关大明国运,若真的受到损坏那还得了?”另一个衙役听了愤然插嘴道:“什么风水!现在老百姓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想几百年后的事么?我兄弟开着一个小马行,专走京师通州这一路,也是个苦哈哈,一年赚下来的钱勉强能过日子,这一加税,收入就少了。再说税赋加了羸利有限。行脚商人肯租马行代步的也必然减少,我兄弟正愁如何度日呢,更别提那些普通百姓了。”有个衙役摇着蒲扇问道:“听说杨大人就是为了能让百姓们有个活路,才瞒下帝陵漏水的事儿,说起来,那还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可是这风水也马虎不得,王主事,你怎么看?”王守仁沉思一下,说道:“依我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风水是一个存在,百姓也是一个存在,所以风水有风水的道理,百姓有百姓的道理。如果说寸方土壤受了破坏就会影响国运,那万千百姓难以活命岂不更会影响国运?朱子说:‘去人欲,存天理。’寄祸福兴衰与风水,不是人欲么?为了人欲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就是有违天理,两相比较舍小取大,自然百姓的死活才是道理。”众人听得连连点头,一个衙役笑道:“王主事书读得多,讲出来的话也叫人信服,到底格了七天竹子的读书人,我们就比不得。”众差役听了轰堂大笑。原来这王守仁自幼好学,少年时崇信从道悟理,曾把道士请至家中求教,可那些道士哪懂什么学问,除了念几句讲不通的死经以外,简直说不出别的文字来,更谈不到学问了。老子的道教,是古九流之一,名列三教,是真正的哲学大家,但是如今的道士,虽供奉老子为鼻祖,其实多师从于汉五斗米教之张道陵,与老子的道义是完全不同的。王守仁学无所获,后来又随大儒娄谅游学,开始相信朱熹的格物知理,曾经对着家中一竿竹子悟了七天七夜,结果道理没悟出来,却受了风寒病倒了,此事在京师传为趣闻,尽人皆知,是以大家听了这番戏谑都会心大笑,王守仁为人豪迈不拘,不以礼教自守,况且此事已多次被人取笑,听了竟也随之大笑,没有丝豪不愉之色。一个差官待众人笑声稍歇,说道:“这么说王主事是赞同杨凌杨大人的,听说内阁三位大学士也是保他的,如果王主事当初碰上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我?”王守仁怔了怔,不由沉思起来:“君王、百姓、风水、社稷……”这些事走马灯般在他心里转动起来,过了良久,王守仁困惑的目光渐渐坚定起来,静候答案的一众差官衙役们虽未从他口中听到那句大逆不道的话来,却分明看到了他的回答,一时间众人收了脸上的嬉笑,神情都庄重起来。…………杨凌入狱、上法场的消息,严嵩都从同僚们口中听到了,对于杨凌他是深为感激地,但他功利心极重,帝陵风水案多少朝中重臣都插不上嘴,他不过一介无名小卒,纵然上疏也救不了杨凌,还白白连累了自己前程,无所作为只求书生意气的事他是不会做的。因此听说杨凌被斩,他虽然极为难过,却明智的连法场也没有去。但是韩幼娘以先帝墨宝阻止行刑、皇上将杨凌收押再审的消息一传出来,严嵩的脑筋便又活络起来。前些时候杨凌抗旨救妻,弘治迟迟不将杨凌收押,严嵩揣摩圣意是有心为杨凌开脱,是以急忙写就一篇文章为杨凌大造声势。这次皇上停刑再审,下旨勘陵,莫非又有什么深意在内?严嵩接了旨意立即闭门不出,仔细琢磨其中道理。他皱着眉头坐在桌前,眼神儿直勾勾地沉吟半晌。刚被接进京来的夫人欧阳氏见夫人今日早早回业,一进了家门就端坐不语,忙沏了杯茶来,柔声问道:“相公,今日可是遇上什么为难事了?”严嵩对这位结发妻子极是敬重,见妻子沏了茶来,忙双手接过,向妻子强笑道:“喔,没什么,今日皇上下旨勘察泰陵,派了三位钦差,为夫也是皇上钦点的三人之一,我只是奇怪,我是新入仕的官员,殿试时又没有特殊的表现,翰林院中才子如云,皇上为何单单指定了我?”欧阳氏闻言不由抿嘴一笑,嗔道:“你呀,没作官时想着作官,作了官又想升官,现在皇上重用了你,却又胡思乱想了。”严嵩连忙摇头道:“夫人不知,天威难测呀,若是揣摩不透圣意,皇上想让你向左,你却偏偏向右,哪里还有出头号之日?”欧阳氏听丈夫说得如此严重,也不禁蹙眉想了起来,她沉吟着道:“相公,今日杨韩氏法场救夫,听说是靠的先帝一副赐画,莫非皇上也听说你和杨大人有交情,才反这事交到你手上,想让你替他开脱不成?”严嵩顿足道:“为夫就是猜不透圣上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才十分苦恼,若说皇上是有意让我攘助杨大人,可是传旨的人可是没有丝毫的点拨,传了旨就回宫去了,我将旨意反复琢磨了多次,想猜不出其中有何喻意,若是皇上有意开脱他,多少总该对我有所点拨才是。”欧阳氏道:“妾身不懂国事,就从情理上想呢,你说一个做儿子的大官儿恼了一个人,寻了个罪名要打那人的板子,那人取了和这个孝顺儿子的老爹往来书信攀交情,这个官儿把板子寄下来,然后叫人重新查他的案子,是想替他开脱呢,还是仍要治他的罪?”严嵩眼睛一亮,旋即便又摇头笑道:“这比喻不妥,皇上那幅画可比不得书信,先帝仁厚,赐过礼物的臣子可多了,又不止是杨大人一个……呀!不对,的确不同……”严嵩忽地想想侍郎程文义说过的话,那幅画是峭壁劲松图,图上有先皇亲笔题字:森森千丈松,虽磊珂多节目,用之大厦,终是栋梁之材。这分明是先帝托孤一般的信任,对杨大人那是寄予股肱之臣的厚望呀。严嵩握住欧阳氏的手,兴奋地道:“为夫愚钝,多亏贤妻提醒,我现在已明白圣意,只是……三位钦差,一位是兵部主事,还有一位是当朝的成国公,官职地位都远在我上,为夫于公于私,都该攘助杨大人才是,可是恐独木难支呀。”欧阳氏嘻嘻笑道:“我的好夫君呀,皇上若有意为杨大人开脱,岂会选中你来主导此事,说不定人家那位国公爷和兵部主事早已得了皇上秘谕了,你和杨大人有旧,朝中知道的人可不多。但是皇上有锦衣卫、有东厂、西厂,听说那些探子无孔不入、好生厉害的,皇上能不知道么?选取你出来,只是为了堵那些大臣的嘴罢了,这一趟呀,我看你只要装聋作哑、扮个泥胎金菩萨,就算合了圣意了。”“泥胎金菩萨……”严嵩也觉得妻子说的甚有道理,只是忽地想到皇上用他,原来只是因为他与杨凌有旧,并非对他有所青睐,不禁有点怅然若失,那种猜明了圣意的喜悦,顿时也就淡了许多………………午门外,钦差仪仗已然列队齐整,王守仁、严嵩彼此不熟,见了面攀谈两句,便各怀心思站在那儿候着成国公朱刚。如今情势,帝陵迁则赋税加、百姓苦而社稷不安,昔日方孝孺为持正统诛十族而不悔,如今我王家为江山社稷又何惜此头号?”父亲王华的话又在耳畔响起,王守仁想起那个计划,心中不觉有些紧张。他自幼好兵尚武,可是还从不曾上阵杀敌,亲历斯杀。而今日要做的事,无异于火中取粟,要冒着天大的风险,一旦事败,谋划此事的李东阳、王华满门都有被抄斩的可能,以王守仁的定力,想及此事也不禁心中忐忑。若要不加税唯有不迁陵,若想不迁陵唯有证明金井不曾被人动过手脚,李东阳无奈之下,请来挚友王华,晓以国家大义,与他定下了一个险计:“瞒天过海调包计!”金井井有条的土样现存于礼部,而王华是礼部仅次于王琼的最高长官,虽然这金井土壤看管甚严,但以王华的身份想要调包至少有七成把握。最难的却是王守仁,他是王华之子,同时也不是个迷信风水的酸儒,李东阳料定由王华出面必可劝得他共谋此事,但是难就难在勘陵钦差有三人,而并非王守仁一个,想要一手遮天换掉泰陵取回的土样可就困难之极了。李东阳与王华商议,要王守仁见机行事,随身携带一包土壤,待取了帝陵金井土样后,找机会将土样换掉,然后通知暗中跟随的府中亲信家人,由家快马赶在他们前边回报李东阳、王华,二人只要一听到王守仁得手的消息,立即赶赴礼部由李东阳缠住王琼,王华负责换土,而帝陵所在又不远,当日便可往返,时间上也未必那么从容。所以王守仁的任务不但凶险,而且极其艰难。但帝陵内情形到底如何,就连李东阳、王华这样博学的才子也不甚了然,那时既没有帝陵可供参观,更没有帝陵的图纸供人参研,李东阳能临时想到这个点子,已是急智,实在无法制订更详细的计划了。王守仁想到这儿不禁叹了口气,成国公一门忠烈,自洪武朝至今,已有三位国公死后封王,圣眷极隆。这一代的成国公年纪虽老,人却不糊涂,是个老人精,王守仁可不敢保证能在他手里做手脚。不过老国公若是不肯放水,成功的希望就渺茫之极,就是眼前这位瘦竹竿儿似的翰林,观其言行举止,似乎也不是简单人物。王守仁想到这儿不禁扭头瞧了严嵩一眼,不料严嵩也正偷眼瞧他,两人目光一碰,立即各自心虚地飘开,各怀鬼胎打着自己的算盘。就在这时,一顶八抬大轿吱悠吱悠地来到午门,后边跟着八名侍卫,轿子落地,管家一掀轿帘儿,扶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着蟒袍、腰束玉带,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颤颤微微,王王守仁见了不禁大吃一惊。今年过年时他还曾随父亲去看望过这位老公爷,当时朱老公爷的第十四个玄孙在楼阁内放炮仗,气得老家伙提着鸡毛掸子追着玄孙子满大院的乱转,那可真是健步如飞,怎么才半年的功夫竟然苍老成这样?王守仁又惊又疑地急步上前去,深施一礼道:“守仁拜见朱老公爷,老公爷身子一向安好啊?”“什么?”老公爷声如霹雳,嗓门儿倒够大的:“别跟蚊子哼哼儿似地,我老人家听不见!唉,岁数大啦,今年都奔八十的人啦,眼也花啦,耳朵也聋啦,我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嗯?你是谁家的后生啊?”“这老头儿连我也都不认识啦?”王守仁愕然睢向成国公,只见老家伙眼中狡狯地精芒一闪,再仔细看时,仍是一双苍老浑浊的老眼正茫然瞧着他。王守仁见状心中大喜:大事定了!他脸上刚露喜色,忽地瞥见严嵩正目不转睛地打量他们神色,王守仁忙收敛心神心照不宣地重新施礼,也扯着大嗓门道:“守仁给老公爷施礼啦,老公爷一向可好啊?”注:王守仁,大明三百年第一牛人,经历代渲染已成神人。云中岳堪称明史专家,写小说数十本均以明朝为背景,但独独漏了一个王守仁不敢写,涉及他的事只敢借他人之口略略提起,而不敢着笔叙之,小关避无可避,战战兢兢,要骂您就骂吧,俺豁出去了!初登大宝第103章杨陵过海严嵩事先得了妻子提醒,已认定皇上有意为杨凌脱罪,那么三位钦差中地最高的必定早就受了秘谕,所以自打老公爷一下轿子,严嵩就不错眼珠地盯着他看,那老狐狸倒没想到这后生实也可畏,眼中神色只是稍有异动,已被严嵩结结实实瞧在眼里。这一来严嵩更认定自己所料不错。其实正德皇帝如果有心为杨凌脱罪,以他的性子管你别人怎么想,直接就赦免了,才不懂这些弯弯绕的东西,老公爷也没接到皇帝的秘谕。昨日李东阳一出宫门立即急约王华相见的事,早被这位成国公知道了。李东阳约的人有一个叫王自文,是个翰林学士,老公爷请来做几个孙子的老师。王翰林到了成国公府,无意中露出了点口风,成国公能在疑心病甚重的朱家王朝屹立不倒,而且世受国恩,那是自有诀窍的。朱家的掌门人个个生了个七巧玲珑心,可是外貌大多象个毫无心机的粗鲁武夫,而且善于交际人缘。别看国公不上朝,朝中有什么大事小情都瞒不过他。结合这两天朝野林林总总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什么文章,成国公猜的虽不中亦不远矣,已料到李东阳约见王侍郎,与王守仁被点为钦差必有关联。成国公想通此点不禁暗暗佩服李东阳、王华这几个大明臣子的赤胆忠心。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竟敢冒着杀头抄家的危险,但是成国公府现在上千口了人呢,老人家可没那觉悟自己赤膊上阵,但是装糊涂的本事还是有的,于是这个蚊子打眼前一过,就看出是公是母的老家伙,就变得看不见听不着、走路都打晃儿了。王守仁见成国公肯暗中相助,心情大定。三人上了官轿来到泰陵,御马监总管太监、西厂厂督苗逵和工部左侍郎李杰忙上前见礼,然后陪着三位钦差步入帝陵。王守仁边走边暗暗摸了摸后腰里塞的那袋黄土,瞧了一眼老公爷。只见成国公在管家扶持下,哆哩哆嗦地向前走着,还吼叫般地同苗逵说着话儿,好象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又瞎又聋。苗逵走到左殿口,就笑嘻嘻地停住了步子,向老公爷施礼道:“成国公,您老人家,咱家在这儿候着您。”成国公欣赏地看了他一眼,含糊带喘地应了一声便走了进去。李杰是举报此案的最大功臣,参得倒其他四位钦差,他就是功在社稷,若是失败了,至少一个构陷同僚之罪,所以也顾不得老公爷心有不满,立刻寸步不离地跟了进来。三位钦差在金井石台前停下,王守仁大声道:“老公爷,您年岁儿大了,就站在这儿监督吧。这取土之事交给我们如何?”他说着盯了严嵩一眼,王守仁定的计是取土后在途中掉包,如今有李杰在那儿看着,还有个严钦差,是根本做不了手脚,倒不如故做大方,让严嵩去取土不致引人怀疑。严嵩站的离金井最近。刚才藉着灯光先向金井里看了一眼,一瞧金井模样不禁心中一动,原来金井就是这般模样,要作弊果然容易。唉!只可惜这么个表功的机会,却白白给这位兵部主事,严嵩心中电闪,暗暗冷笑道:让我扮泥菩萨可以,但是不能拿我当傻瓜,他们的计谋我已猜到了,得想个法子点出来,不怕他们不卖我这份人情儿。严嵩想到这里忙客气地道:“是是是,老国公尽管站在这儿督察,这取土这事交给我们晚辈便是,王大人,您请,学生在一旁守着。”王守仁听了也不客气,取过一把进陵时携进的小铲,上了白玉床,李杰顿时瞪大双眼,瞬也不瞬地看着他动作。成国公也不知道王守仁要如何取土以遮掩帝陵渗水事,但是他见李杰跟只老鹰似地站在那儿,两只手紧张地方都快曲成爪子,这么虎视眈眈之下,小王如何作弊?老公爷一皱白眉,踱到李杰身边,拍了拍他肩膀大声笑道:“你就是工部侍郎李杰?嗯,好样的,那些贼子连先皇陵墓出了问题都敢隐瞒,罪无可赦呀,要不是你,朝廷上下可都被瞒了过去。”李杰陪笑道:“老公爷过奖了,这都是臣子们的本份。”,他说归说,眼睛仍是一眨不眨死盯着金井,生怕有人做什么手脚。严嵩一看大喜,这个不开眼的坏蛋可是帮了自己大忙,正愁怎么让成国公知道我也是保杨凌的呢,这家伙倒是给我这尊泥菩萨立功的机会。金井这名字听说的人多了,没亲眼看到时谁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民间有些工匠有所透漏,出于虚荣心理,也大多吹嘘的华丽不实,所以这几位都是头一次见识到金井的真面目。王守仁跪在石台上,也正在打量那直径半尺、深约一米的土洞。他用手试探着摸了一下,四壁是粘潮的黄土,但是摸到底部,由于那里土壤渗了米汁,却干硬光滑,王守仁心中怦地一跳:他们果然做了手脚了。王守仁刚刚想到这里,严嵩那句念白般地“旁、敲、侧、击”便传入耳中。王守仁心中如电光火石一般刷地闪过一个念头,他眼角机警地向旁一瞥,只见李杰正瞪大双眼看着他的的一举一动,顿时失望之极。不料就在这时,高高瘦瘦的严嵩倏地一转身,绕到李杰面前俯身施礼,状极恭谨地道:“学生身为大明子民,亦当谢过大人,请大人受学生一拜!”这瘦竹竿作一米八几的个头儿。一转来堵得严严实实。俯下身去施礼都挡得李杰什么也看不见,李杰有心一闪身避开他,可是那样做就太过明显了,分明是对他不敬,对王守仁有疑,他只是略一迟疑的功夫,严嵩已拉着他手臂亲热地拍马屁道:“刑部用大刑迫出口供,百官不服,这才发回重审,若是刑部有大人这样的智者,旁敲侧击、三言两语必可令那几个犯官招供!”就在这时,只是上边嚓嚓铁锹铲土之声飞快来,倾刻工夫王守仁已欢声笑道:“金井之土已取得,取金匣来盛土”…………王琼在书房内踱了半晌,忽地停下冷笑道:“那帮逆臣贼心不死,妄想取土勘验,哼哼,那小小什长若非事实俱在岂敢诽谤?军中健卒若无内情怎会突然死亡?我已着人守着盛土金匣,钥匙尽毁,只余我这一把,只要土壤无恙,看他们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徐贯喜上眉梢地道:“钦差也该回来了吧?胜负成败在此一举啦!内阁三公包庇罪犯,将龙脉受损之事不放在眼里,只计较些蝇头小利,皇上必定心中不悦。此案一了,他们的前程也要尽了。”王琼皱眉道:“徐尚书,我等此举,乃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不是为了个人前程,内阁三公是冶国能臣,他们担心加税也是为了大明朝廷着想,徐公怎可如此说话?”徐贯忙陪笑道:“是是是,王尚书说的是。”心中却不禁暗骂:老匹夫,就你光明正大、为国为民,怎么又鼓动儿子去刑部告状,想砍了人家的头、再辱了人家的名?洪钟说道:“王大人,我们不如即刻进宫,将杨凌不法事迹禀报皇上,等金井黄土一到,真相大白,杀他个有理有据!”王琼略一沉吟,微笑摇头道:“此事何须劳动你我出面,岂不显得小题大做了么?叫刑部侍郎程文义上个折子,以士子举报的名义呈给皇上便是。”乾清宫中,正德皇帝正心神不宁地听着大学士谢迁唠叨。他今儿藉口给太皇太后和太后请安,已免了午朝,一直在这宫中候着消息。这健、谢迁听说他要给太后请安,正好有皇帝大婚的事情要禀报磋商,赶紧也跟了进来。谁料小皇帝根本不想去见太皇太后和太后,两位大学士深知时间的宝贵,一点也不浪费,立刻见缝插针劝谏皇帝不要耽于嬉玩、不要不带侍卫在宫中行下头、不要读书时辰过少、不要不开经復,一番苦口婆心劝得正德皇帝一个头两个大。正德皇帝正不耐烦的功夫,一个小黄六匆匆奔来禀报:“启禀皇上,刑部侍郎程文义有紧急奏折,事关帝陵渗水一案。”正德一怔,忙道:“呈上来!”正德接了折子,打开一看,奏折上程文义洋洋洒洒三千余字,除去套话,查实杨凌明作清廉,暗中贪奢、巨资买妾、欺压僧侣等等,请皇上允许与帝陵渗水案一并审理。正德犹如正等着揭开底牌的赌鬼,不知从帝陵带回来的黄土到底是不是被人动过手脚,一见这了折子心就凉了一半,原来张永还说杨凌没有贪污的理由,如今可是有了证据,正德只将那列举的罪名看罢,后边的内容再也没有心思去看。他恨恨地将折子掷在龙案上,颊上肌肉突突直跳。在椅上呆呆坐了半晌,忽地一跳而起,勃然怒道:“把一干人犯统统给朕带来,朕要亲审此案!”刘健听了连忙阻止道:“启禀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法有所司,皇上万乘之尊,岂可越权干涉?自古帝王除了献文帝不知自爱,还不曾听说有哪位明君行尊降贵去坐刑部大堂。”正德怒火中烧,指着他凛然喝道:“明君,明君,朕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你口口声声万乘之尊,可我这皇上却由得你指手划脚,何曾有半点事情做得主?这天下是你的还是我的?”刘健听地脸色铁青,伏地免冠颤声道:“皇上何出此言,老臣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若是老臣言语不逊冲撞了皇上,愿乞皇上赐罪!”谢迁见状忙打圆场道:“皇上,以帝王之尊去审理犯人,确实与理不合。皇上是天下共主,哪有皇帝亲自问案的道理?不过皇上如果想听审此案,不若在刑堂讯案大堂后边高座旁听,皇上以为如何?”正德皇帝挥手道:“听审便听审,随朕去刑部大堂,我要瞧瞧他到底做了哪些黑心事,如此伤朕的心!派人告诉都察院、大理寺、勘陵钦差,一俟金井土壤到京,立赴刑部,三堂会审!”正德皇帝风风火火,带着两位大学士和张永、刘瑾、马永成三个心腹太监,一路杀到了刑部,倒把魏绅、程文义吓了一跳,二人赶紧派人去礼部把洪钟请了回来,王琼、徐贯闻讯也急急随来。正德皇帝急不可耐。等洪钟赶回来,立即下令升堂问案。因为此案只涉及杨凌一家,故此魏绅只将杨凌和韩幼娘、雪里梅、高文心带上堂来,将李铎、倪谦、戴义和那证人什长押在堂下,听候三司会审。韩幼娘等人倒不是来地巧,她们因为擅闯法场,在帝陵问明之前,是待罪之身,因此昨日也被收押女牢,只待帝陵案后再做处理。告方则是举报此案的一众文士杨霖、赵雍、王景隆等七人和人证玉堂春。玉堂春上得堂来,流波般的眸子飞快扫了一眼杨凌,见他一身白衣,染着斑斑血迹,手指都被枷得血肉模糊,眼中不禁流露出痛惜的神情。她连忙垂下眼帘,生怕被人看出了破绽,怯生生地上前跪下,娇声说道:“民女苏三,叩见大人!”洪钟捋须一笑,和颜悦色地道:“证人苏三勿需害怕,你本杨府家嫂,现有士子程晖,说杨凌以官威压人,强迫莳花馆将你聘走,而且馆主一万金不给答应(????),杨凌曾一掷万金,你且把详情细细说来。”玉堂春按照王景隆的吩咐,绘声绘色地将杨凌强迫莳花馆将她们卖入杨家、名为婢女,实为妾侍的事情说了一遍。堂后徐贯、王琼听地眉飞色舞。那时杨凌刚刚进京,不过是东宫侍读,哪里来的万两白银?这银子必是来路不正,而且他既挥堆无度,那么在帝陵受人诱惑,一现参与欺瞒帝陵渗水之事也便有了理由。可是正德皇帝却越听越是纳闷,他方才在宫中看奏折,只看到巨资买妾,却不知杨凌买的什么妾,这时才知端的。只是玉堂春这番话多有不实之处,为了突出杨凌的跋扈无耻,王景隆待人教给玉堂春的话渲染得太过份了些,正德听了不免有些疑惑地望了一眼马永成。马永成忙附在正德耳边,将事情细细述说一遍。正德自己主使做的事,自然信自己人的多一些,漫说杨凌没有强权压人,没有因为一秤金不肯出让就指使人殴打恐吓,就算有这样的不法事实,恐怕也要认为这是杨凌在卖力为自己办事了。一听玉堂春如此颠倒黑白,正德皇帝脸色通红,感觉好像是在说他一般,实在忍无可忍,不由恼羞成怒地跳起叫道:“你这女子所供可是句句实言?要知道诬陷朝廷大臣,是要被活活打死地,你还不从实招来?”前边除了洪尚书和魏绅、程文义,其他人都不知道后边还坐了个正德皇帝。一听到突然有人说话就连那班拄着水火棍的差役都吓了一跳。这阵儿正德已经脱了变声期,玉堂春等人与他不熟,听不出他声音,但杨凌和韩幼娘却听得出来。夫妻俩不禁对视了一眼,眼中均有狂喜之色,有了这个主儿听了这出好戏,脱困便更多了些希望了。玉堂春吃惊地道:“大人,这堂后是何人问话?”她说着一双美目飞快地瞟了一眼韩幼娘,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也满是疑惑之色。本来两人商定的计策是等幼娘反驳时她才故作理屈词穷、慌张害怕。从而道出实情,那才更易取信旁人。这时堂后突然有人问话,而且口气显然不信她说的话,玉堂春还道因为这一日没有联络,幼娘又找了帮手来了。洪钟听见正德皇帝在身后发话,堂人、证人、犯人、三班衙役尽皆诧然,不禁尴尬地道:“后边这……。这位是在堂后听审的一位老大人,你无须多问,老实回话便是。”玉堂春见了韩幼娘示意眼神,心中已然会意,她娇怯怯地跪在那儿。一副楚楚动人模样,担忧地道:“大人,民女不敢言语,那位老大人要对民女用刑呢。”洪钟见这美女没有见识,忙笑言宽慰道:“只要你实话实说,老实答话,老大人是不会责打你的,便是本大人,也会为你作主。”他瞟了杨凌一眼,又冷笑道:“莫管谁人权高位重,到了这堂前都得听凭本官……呃,听凭本官后边那位老大人处置,你有何冤屈不平,尽管一一道来,有本官和那位老大人作主,谁也对你伤害不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