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被她的孩子气逗笑了,他坐在廓下石条凳上,拍着凳面说:“来,坐过来,跟哥说说,什么事叫你看不惯了。”唐一仙嘟嘟囔囔地坐过来道:“我说了哥可不许生气,说我搬弄是非,我就感觉怜儿嫂子进了家门对大嫂异常亲热,好似有意地冷落雪儿、玉儿,她远道回来,要说想也该最想你呀,就算你宿在她房中也是理所当然,她跑去和大嫂聊天,为的什么?还不是向玉儿、雪儿示威,告诉她们自己和大夫人关系最要好么?哼!本来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我……不喜欢!哥应该说说她,免得惹出事来。”杨凌心中一动,怜儿至情至性,那是不会错的,不过以她高傲的个性,要玩些小聪明也不无可能,再联想到今晚怜儿不弱于栖霞山时的大胆热情……杨凌低低一笑,问道:“是玉儿对你说的?”唐一仙慌忙摇手道:“不是不是,玉儿嫂性情最是恬淡,她才不会说什么,是妹妹自己看出来的。”杨凌呵地一笑,说道:“那你说,玉儿的聪慧比你如何?”唐一仙吐了吐舌头,呵呵笑道:“玉儿嫂比妹妹聪明得多,雪儿嫂子嘛,也不比我差,不过妹妹我最是心直口快就是了。”杨凌在她鼻头上刮了一下,轻笑道:“这个心直口快的毛病一定要改,你慢慢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将来许了夫家,如果总是莽莽撞撞,那就害自己了。哥哥不是要你整天一脸假笑地做人,可是做什么事应该多思量思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人家想想,有时就不会钻牛角尖了。”一阵清风徐过,灯光摇曳,或明或暗。杨凌吸了口气,轻轻地道:“怜儿本来是个活泼开朗、性情高傲的官宦家小姐,可惜时运不济,唉,都是哥不好,如今她尚未成亲,已经有了身孕,到现在我还未想出怎么让她嫁入杨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真的苦了她。”他拍拍唐一仙肩膀道:“她和我相识甚早,早有终身之约,结果现在玉儿、雪儿先她入门,而且皆是诰命身份,她嘴里不说,心里能没有担心?她对玉儿、雪儿的为人全不了解,不怕进了杨家门就受人欺负?家里事呀,没个明确的是非时,这一家之主有时就得宽容,有时就得装糊涂,只要巧妙的协调着,别捅出大娄子,那就是一团和气,嘿嘿,这叫无为而治。怜儿是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并不霸道。等她了解了玉儿、雪儿的为人,自然就消了戒心,懂吗?呵,哥倒相信,凭她们一个赛一个的聪明劲儿,哪个不晓得什么可取、什么该舍?那是一定会相处的极好的,玉儿不说,就是因为她看出了这一点,你个傻丫头。”唐一仙小嘴张着,过了半晌才懊恼地道:“我说我跟玉儿说,她只笑不出声儿,可恶,你们一家子勾心斗角的,一个比一个鬼,我倒成了挑拨是非的小人了。今天亏得你说,要不然回头我露出不满,等你一家人要好起来,我倒里外不是人了。”唐一仙见杨凌笑得贼贼的样子,气不打不处来,她重重地哼了一声,跳起来叉着腰道:“表哥当然开心啦,她们聪明,才不会彼此斗气,才会比着对表哥好,我总算知道为啥代王府的王妃们彼此之间一个个冷冷冰冰的,你这阖府上下却一团和气了。你呀,就和那个大耳贼刘备一样,文的武的也不见有啥特殊的本事,可是就一样能耐,不管多了不起的文官武将,偏就被他摆弄得服服贴贴、各个用命。”那时《三国平话》、《三国通俗演义》早已流传开来,唐一仙自然耳熟能详,她瞪圆了杏眼,对杨凌嗔道:“哼,枉我还在担心,担心这位怜儿夫人一来,表哥今后的日子难过呢,你个奸诈似鬼的大耳贼,别的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会使人!”唐一仙双手向身后一背,蹦蹦跳跳地去了。杨凌被她娇憨可爱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第239章再祭屠刀杨将军“如果取消朝贡贸易,不再限制贡使和贡物数量,改由民间自由来,加强我朝与天朝之间的交易,坦率地说,我们是十分赞同的,但是有些事情我们还存在疑虑。”大内义勇端起杯来喝了口茶,说道:“今日与两位大人开诚布公,在下实话实说。我来举个例子,以前勘合贸易时,大明朝廷厚往薄来,赐予我朝的馈赠确实丰厚,但远不能满足我朝的需求。出于这个考虑,我朝向大明朝贡时,贡使常常携带许多货物,在沿途大埠,比如苏杭、金陵一带出售给当地富商,但是民间富商多有以种种理由拖欠帐款不付的,为了讨回欠款,我朝的人不得不乘舟往来,甚至把官司打到布政使司衙门,仍然得不到保护。在下想问,如果民间自由通商,大明如何保障我朝商人的利益。”杨凌向大内义勇淡淡笑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想到了。事实上,一旦自由通商,我朝去往日本国的商人一定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决定:第一,设立专门的有司衙门,制订专门的海事律法、通商律法,以保障双方商人的权益。当然贵国也要设立同样的部门,互作保障,相关律法的制订,还需要双方各自派出精通律法的人共同制订。”“同时,”王华欠身道:“为了保障有司衙门秉公执法,贵国可以派出常驻使臣,驻守在我们的京师以及双方交往密切的城池,监督律法执行衙门,如果处事不公,做为使臣,有权向上一级有司衙门甚至三司衙门,直到向我皇帝陛下提出诉讼。当然,我们也要向贵国派出特使,负责相关事宜,彼此权利均等。”王华说完,和杨凌相视一笑。经济,永远要有政治和律法的支持,王华提出这一建议合情合理,大内义勇心怀大放,不禁连连点头。他却不知,一向眼高于顶、根本不把番夷小国放在眼里的大明天朝,提出这个建议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大明对日本皇室和幕府的兴衰以及他们对全国的控制能力,还有九州几个强藩的政治态度,根本就是孤陋寡闻,完全不知情。在这样的情形下,连正主都找不准,想要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杨凌提出派驻大使,以六部官员为文官、厂卫番子为武官,派驻日本,全面搜集他们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的情报,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有的放矢,保证相关国策真正能够实行下去。细川澄明微笑道:“王大人此议甚好,两国一旦解海通商,商贾如云,帆扬如帜,难免会产生许多纠纷,如果没有一个强力衙门保障公平,势必要引起民间许多事端。另外,我朝需要的大明货品极多,无论丝、棉布、水银、瓷器、药材、调料、字画和佛经等,这些东西一旦销往我国,其利价增十倍。而我朝销往大明的商品除了一些屏风、扇子、盒子、刀剑之外,多是铜、硫磺、苏木、珍珠等原料,价钱便增值甚少,是否有所不公呢?”杨凌笑笑道:“这些东西要看百姓需求,何况这些原料一旦运来,我朝民间还要重新进行加工,总要给他们再留出赚头吧?细川贡使可有什么好的建议?”细川神色一喜道:“大明可否允许我朝百姓在大明自行设店设厂,聘请大明工匠,学习制造工艺,运来材料后就地生产商品再行出售呢?”他又抱怨道:“另外,像珍珠,采珠女入海采珠,极其凶险,可是珠子贩到大明,其利并不丰厚,而大明珠宝商人加工一番再行出售却可获利翻倍。我朝加工完毕的珠宝,一向受到大明珠宝商人抵制,不能予以出售,何其沧桑也?”王华放声大笑,拂袖道:“细川贡使此言差矣,想我大明丝绸锦缎,也要从种桑、养蚕、抽丝、制锦一步步行来,辛苦难道就少了么?大明卖给贵国的可是丝绸,而不是做好了的吴服(和服)。”杨凌也笑吟吟地道:“日本国要在大明自行设厂,雇佣大明工匠当然亦无不可,可是如果我们要求贵国允许我朝百姓去你们那里聘请贵国工匠,学习从白铅中提炼白银技术、学习倭刀锻造技术,贵国能否应允呢?”细川澄明听了一觉一窒,就这么几项看家本领,如果全被明人学去,以他们的资本和实力,还有得混么?杨凌又送他一粒宽心丸道:“当然,刚刚开海通商,许多事情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想得到的,设立驻使衙门,也是为了及时沟通,以便双方可以不断完善律法,条件成熟的时候,您的提议我想也是会逐步放开的,只要有利于双方百姓、有利于双方朝廷嘛。”王华清咳一声,说道:“是啊,这些事不可一夕而就,尚须慢慢计议,我想首要之务就是如何解决开海通商的最大障碍:海盗!他们在海上四处游荡、择人而噬,有他们在,解禁通商不过是一句空话,大明水师与贵国水师配合剿灭海盗乃首要之事,不知贵使是否已经就合作事宜有了腹案?”大内义勇、细川澄明闻言,神色都是一紧,彼此谨慎地看了一眼,身形都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一倾。方才互市通商他们可以各行各道,互不干扰,可是派出水师与大明合作剿灭海盗,这就要涉及军事。在如今大名纷起,各自称雄的时代,一支强大的水师可让对于他们统一日本有着极大的作用。大内氏和细川氏是如今势力最大的两个大名,谁能撑握了它,在剿灭四海群盗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对于将来独霸天下用处最大。两个使者自然都想知道大明一方的意见,夺得这一使命。杨凌将二人神色瞧在眼中,想起成绮韵说过的‘买家有两个。咱们就能提价;卖家有两个,咱们就能压价’,不由会心一笑,他当然不会任由两个大名之一趁势坐大,反正大明要组建四支水师,大可建议对方各组水师,分别和大明合作,保持他们的势力均衡。于是双方就水师组建和合作事宜又唇枪舌剑、讨价还价起来。杨凌对此事极为重视,自然有他的内在原因。大海浩瀚,如朝鲜、琉球、吕宋、澎湖等星罗棋布,与大明环海对望的国家、地区、部族之中,即便是在日本大名群起,内乱频繁的现在,仍以日本最为强大。杨凌筹谋让大明开放海禁,交通万国,并进一步吸收各国进步技术、先进思想和先进制度,保持大明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需要一个平静的海疆,在大明新兴的水师力量尚力不及远的时候,此事极需日本国的配合。何况倭寇去了还有番寇。杨凌记得玩大航海游戏时曾接触过一点资料,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万里路遥赶来大明,以澎湖、台湾为基地扎下根来,一待就是几百年,靠的就是走私贸易。他们利用大明禁海,与诸国交易不通的情况,居中成为走私主力,从而越发壮大,直至诱引得远在西方的诸国渐渐把注意力放在东方这块沃土上,而且野心不断膨胀,以武力掠夺的念头一度占了上风。如今大明主动开放海禁,西方海盗以走私立足的根本已经消失了。但是西方国家最初周游世界的船队大多数带有海盗性质,在无利可图的情形下,他们势必摇身一变,从走私犯彻底化身海盗,那么倭寇没了,就会出现番寇。倭寇和番寇如果只靠大明一方来消灭,不知要付出多少牺牲、支付多么庞大的军费,既然在这个过程里中日双方有共同利益,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出一把力?只有把番寇们打狠了、打怕了,他们才会放弃强盗野心,规规矩矩地和大明做生意。至于日本国水师趁势坐大,杨凌倒不担心,以目前大明的实力和厚重的基础,同步发展过程中,肯定要比他们快得多。一日之间,自然不可能就把所有事宜统统解决,但是显然大内义勇和细川澄明都极有诚意,双方已就许多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解海通商是杨凌一力促成,也是他最大的一件政事。现在反对开海禁的一方只是暂时失败,他们一面等着离京在外地领袖们回京,一边时刻关注着双方议商开海的所有事宜,只要出现岔子,他们就会紧紧抓住再行最后一击,所以杨凌自然不敢大意,眼见有了成效不免心中暗喜。双方自清晨谈至晌午,双方议商使共进了午餐,杨凌和王华才告辞出来。今日议谈的内容王华还要拿回去整理,同时准备明天的磋商事宜,所以急急和杨凌拱手告辞,返回了礼部。杨凌也急着回去把今日所议的事情告诉成绮韵这个贴身智囊,以便做到下一步心中有数。春阳不烈,和煦的照在村庄里,地垄里农民正在辛勤劳作,驱赶着耕牛,在内厂培训过的家匠教导下撒拨着玉米种了,在山坡、脊地上栽种着地瓜,马铃薯等作物,一派朝气蓬勃。杨凌赶回院落,院子里静悄悄的,微风轻轻拂过,云儿坐在廓下,手里拿着绣活,却已倚柱打起了磕睡;碎石子铺就的小路上偶尔几只鸟雀懒洋洋地走来走去。杨凌也未惊动她,轻轻走过去直接拐向了内书房,成绮韵穿了一身水墨花草的白袍,越发显得唇红齿白,无限风情。那袍子连带子也未系,显得既肥大又随意,可是偶尔一动,袍子飘荡,偏能觉得她纤腰一握,玉体盈盈。瞧见杨凌进来,成绮韵袅娜起身,腰肢款摆地迎上前来,笑颜道:“大人,今日议事如何?”杨凌道:“我看彼此提出的主要问题,双方都无太大的反对意见,只是一些细节,还有涉及到他们内部分脏的问题,恐怕还要议议,估计再过三两日,就可以请皇上召见贡使了。”成绮韵喜动颜色,眉尖一扬道:“如此甚好,我看大人做事,总是坎坷不断,几乎事事都要刀兵隐现,不见了血就分不出个高低上下来,这回总算是平平安安、一帆风顺了。”杨凌失笑道:“这叫什么话?说的本官像个扫帚星似的。”他话音刚落,云儿已匆匆跑了进来,慌慌张张地道:“老爷果然回来了。”杨凌皱眉道:“怎么也不唤一声就进来了?我回府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云儿结结巴巴地道:“不是的,老爷,老管家叫我请老爷去前厅,兵部侍郎刘宇刘大人请见。”“嗯?”杨凌和成绮韵不由相视了一眼,刘宇原是都御使,刘大夏罢官后,焦芳把他安插进兵部,暂任侍郎,最终目的是想要他接任尚书,此人算是杨凌一系,他急急赶来有何要事?杨凌急道:“我去看看!”成绮韵走回案旁,从椅上勾起一条紫带,一边灵活地束在腰间,一边道:“反正是私宅见客,又非外人,我陪大人去。”两个人匆匆走到中堂,只见刘宇不时搓着双手,满头大汗地走来走去,一见了杨凌出来,方喜出望外道:“大人,出了大事了,大人派了大内侍卫,千叮咛万嘱咐的,可是这班侍候皇上的大爷哪把那些倭人看在眼里啊……”他话未说完,杨凌已动容道:“怎么了?大内侍卫和使团中人发生了冲突?”刘宇顿顿脚道:“哪儿呀,倭国使团中人上街游逛,那些普通的浪人,侍卫们哪放在眼里,竟没一个跟着去的。这班倭人,自本朝初立前来朝贡,就没一回不闹事儿的!有个叫河野龟四郎的倭人,自己上街喝醉了酒,藉酒装疯,调戏骨头铺子老板的女儿,结果和老板发生争吵,这蛮人厮打间竟然把那老头子给推到大汤锅里去了,活……活活给炖了!”杨凌脸色刷地一下变了,成绮韵眸子一动,看了杨凌一眼,急问道:“那凶手呢?”刘宇道:“这倭人见了酒倒是吓醒了,一溜烟儿逃回四夷馆躲了起来。因为事涉外使,巡城御使不敢擅作主张,他派兵先围了四夷馆,然后上呈顺天府尹,请求缉拿凶手,可是……顺天府尹张有张大人也不敢作主,又上呈三法司。三法司的诸位大人有的认为蛮人向来不习礼仪,况且乃是醉酒失手,又是慕我天颜而来朝贡,如果严惩会失远人心,成化年间倭使来朝也曾当街刺死了人,皇上以‘远夷’之名免了他的罪,故此循旧例应请旨恩免。有的就坚决反对,认为要严惩凶手,最后闹到内阁,六部九卿各有所持,一时委决不下,事儿传到翰林院、太学院,群情激愤,现在事儿,事儿闹大了。”上一任顺天府尹是牟斌的人,被刘瑾藉故杖死后换上了他的亲信张有,开海解禁对司礼监有利,他自然不愿为了一个街头摆摊的枉死老汉阻了刘瑾的钱程。至于三法司和六部九卿现在有杨凌的人,刘瑾的人和原来弘治一朝的老臣,除了那些老臣,无论是杨凌一派,还是刘瑾一派,自然也要竭力维护主子,不愿因此和日使结怨,毁了合作大计。“醉酒无行就可以将人活活推到汤锅里给煮了?”杨凌脸色铁青。刘宇迟疑一下道:“杨大学士已出面弹压,要求翰林院、太学院暂时稳下来,焦大学士派我来听听大人您的意思。”他也知道杨凌对于解海通商付出了多少心血,自古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做成一件大事,求得长远利益,牺牲无数性命又算得了什么,要做一个合格的政客,就必须得冷血。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提醒道:“大人,弘治九年,日本国以僧人尧夫寿蓂为正使,曾进贡我朝,在归途时,于山东济宁有使团中武士持刀杀人,我朝……亦下旨赦免,着日本使节带回本国严惩。”他说到这儿便不再言,其中话意自是说,先后各朝皇帝采取的都是这一国策,大人为了大事就算放过那日本浪人,有先帝旧例在前,任他百官如何激愤,也不敢把你怎么样。成绮韵自幼饱经不幸,无人援手,早已养成心狠手辣的性儿,若非她真心牵挂爱护的人,休想她动了怜悯之心。可是与杨凌交往日久,她对杨凌已十分了解,自然知道杨凌的性情。她有心劝杨凌暂且隐忍此事,待了解了日使的意向,再决定是否逮捕那个河野龟,这是最理智的办法了,毕竟杨凌所谋划的是涉及千万人的利益,可是话到嘴边,她只是动了动唇,还是咽了回去。看着杨凌喷火的眼睛,成绮韵默默无语;“如果此事真的因为河野龟杀人受惩而告吹,我竭尽所能再重新来过便是。他现在要做什么,我就跟着他去做吧,无论他是对的还是错的!”杨凌除了同胞感情的极度愤怒,并非丝毫没有考虑可能对贡使团的影响,可是尽管大明一直对日使的野蛮报以宽宥,尽管他若是放过此事,朝野谁也撼动不了他,尽管他已渐渐融入明朝这个世界,但是这件事他无论如何无法用一个明朝政客的思维去思考。杨凌霍地抬起头来,直视着刘宇,一字字地道:“快去,通知焦阁老,立即抓捕凶手,然后……移交东厂,这个人,一定要杀!而且要公开地杀!明正典型地杀!以牙还牙地杀!我现在就去见皇上。”第240章鑊烹河野龟豹房外群臣毕集,还有太学院的数百名学生,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大内禁军和锦衣侍卫将豹房围得风雨不透。六部九卿尚在京中的官员和内客三大学士,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已经进入豹房,因为久久不出,群臣和太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躁动起来。杨凌乘马而至,四下先是一静,在他的亲兵分阻下闪出一条道路来,杨凌和刘宇并辔而行,身后是一众侍卫。人群稍稍安静后,突然有人高呼:“倭人凶残,当街杀人,不惩凶手,天地共诛之。”这一喊,人群又骚动起来,杨凌冷冷望去,只见太学生们一个个脸孔涨红,群情激昂,其余的官员虽然各有怒色,叫喊得也极是高亢。但是眼神冷静,根本不像不问世事的太学生们一般已被愤慨的情绪所动,他的心中已经有些了然。说到底,在这个时代一个市井小民的死,是很难真正触动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的,其中虽然也有真正激愤的官员,而更多跑来闹事的官员根本就是别有所图。不杀倭使,有旧例可循,而且是各朝先皇的旧例,他们根本动不了自己,谁敢出面参劾就是在弹劾列代先皇,这一点就像大朝议时杨守随祭出‘朝贡’祖制一样,是一面护身利器。然而通过这件事,却可以给予自己道义上的极大压力,发动全京城的士林和百姓,足以让自己成为千夫所指、人人唾骂的对象。以往闯下的好名声尽付流水。一个手握重权的御前红人,名声如此恶劣,他们在对抗之中,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方便。如果自己迫于压力杀掉倭使,在他们想来,就会破坏自己一力倡导的开海解禁国策,从而间接取得胜利。他们算盘打得并不错,目标明确手段也不愚蠢。因为倭人自永乐时代六次朝贡以来,越来越是倨傲,已经不甘以大明臣属自居,此番前来朝贡已经大出他们意料之外了。如果日本国尚显弱小的时候,明廷对他们滋扰生事,乱伤人命的使者能宽宥不办,现在却法办他们的来使,这朝贡还能进行地下去吗?杨凌唇边不禁浮起一丝冷冷的笑意:他们的算盘并没有打错,无论自己如何取舍,似乎这桩倭使杀人事件都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损失,要么是政治声誉上的、要么是政治前途上的。只可惜他们只知己,不知彼,日本天皇过世,连安葬费都拿不出,各地大名就如汉末的天下诸侯,将天皇当成了汉献帝,阳奉阴违各怀野心,继任天皇甚至以卖字画为生,各地大名在征战中军困民乏,这些情况他们了解么?我需要取舍么?根本不需要!现在,是这个从骨子里就是欺软怕硬、唯利是图的民族对我的决定做出取舍。要么,要尊严!要么,要利益!他们会如何抉择?杨凌在马上高高昂起了头。豹房的大门徐徐打开了,锦衣侍卫向杨凌躬身施礼,众亲军停在门口,*风*语*小*说*杨凌骑马昂然而入,刘宇却跳下马来,急步跟了进去。杨凌和张永、刘瑾等区区几人享有宫中跑马的特权,在豹房也不例外,刘宇可没这个待遇。豹房一幢极宽阔的房间中,正德居中而坐,身前群臣各自据理力夺,趁机想要打击开海政策,极力要求严惩凶手,投靠刘瑾、杨凌的则搬出成例予以反驳。最妙的是原本对杨凌深恶痛绝的几位翰林院、御使台的几位元老,居然也一力主张宽宥来使,并将此事遍告所有藩国,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宽仁之心。他们这么做完全没有私心,而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思想深入骨髓,那种深深的优越感,使他们觉得以德报怨、不与蕃夷蛮人一般见识,才是大明天朝的胸襟。所以竟然放下和杨凌的私怨,竭力劝说厚待来使。谷大用一直盼着海禁早开,自己可以到沿海去呼风唤雨,如果能像郑和郑公公那样领着庞大的天朝舰队纵横天下,不但私利、权力可以得偿所愿,而且虽然没有子孙,亦可名垂千古,那是何等快意?眼见群臣议论纷纷,谷大用心急如焚,生怕这位一向别出心裁的正德皇帝不循祖例,真的杀了来使。可他现在并无官职,群臣议事他根本插不上嘴,正急不可耐,忽见杨凌来到不由心中大喜,以杨凌此刻的身份,足以左右皇上的心意,这下总算安全了。谷大用急忙高声唱道:“威武侯、柱国上将军杨凌晋见!”群臣一肃,杨凌急急走入依礼拜见正德,然后问道:“皇上,臣听说倭使在闹市街头行凶杀人,五城兵马司兵围四夷馆,现在朝野群情激愤,是以急急来求见皇上,不知诸位大人可曾议出了结果?”正德无奈地道:“诸位爱卿所虑皆有道理,故此朕正徬徨无定,杨卿来得正好,可帮朕拿个主意。这倭使粗鲁野蛮,竟然当街杀人,常言道杀人偿命,本应重重惩处,可是……”他犹豫了一下道:“循先朝旧例,我朝向来厚待朝贡来使,从无法办使臣的先例,先皇在时,倭使在济宁当街杀人,亦被宽释,如今若惩治来使,恐令四夷寒心,诟我天朝气量狭窄。”吏部侍郎张彩是刘瑾一脉的人,见杨凌来了不由精神一振,侃侃而谈道::“皇上,圣人有云,‘天生民性有善质。而示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皇上是四海之主,夷人朝服,亦是渴慕天颜,有向善之心,皇上圣德刚明,若似仁厚治天下,协和四夷则天下俱感恩德,自然感化顽恶。”老臣杨守随忠心耿耿,虽说言开海禁是杨凌的主张,他仍不愿杀了来使叫四夷八荒暗中耻笑天朝,也出班奏道:“播声教於八荒之外,流仁惠於九围之表。礼让四夷,以上因道德词章绥化之,是我天朝一向的国策。例朝例代,诸位先皇莫不秉持宽仁之礼,以示朝廷宽宥怀柔之意,望皇上三思。”李东阳反对道:“皇上,杨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倭族人面兽心,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以古观之,乃是其天性。他们自贡使我朝以来,鲜有不惹事生非者,可见教化沐恩不足以感之。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臣以为虽不镣也应予惩戒。”以李东阳建议惩治凶手一派,原来也羞于提及一个“杀”字,杨凌听到这里不由一声暗叹:对蛮夷宽大、博爱果然是我中华向来的传统。莫说这时倭人对我大明伤害还极为有限,即便后世倭人成为华人国仇,对那些双手染满鲜血的刽子手们,我们还不是锦衣玉食地养着,以超出人性范畴的极大“宽仁”希望感化这帮禽兽?然而良苦用心之下结果如何呢?其中大部分一伙被放回国,仍极端仇恨我族,凶残侵略之心不减。杨凌想到这里,上前一步,长长一揖,恭声说道:“皇上,臣冒昧进言,臣以为张大人、杨大人所言大谬,杨大学士所言亦有不妥。”“嗯?”杨凌大棒一挥,“宽宥”、“严惩”两派各打五十大板,他要有什么见解?群臣顿时竖起了耳朵,想听他说个明白。杨凌慨然说道:“倭人温和时如处子,残暴时如野兽,种种表现其实不过是膜拜强权、欺软怕硬罢了。”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在肃静的大厅中不断回响:“欲感化使之知恩,犹如对牛弹琴,往往使之恃宠而骄,不但不知我天朝良苦用心,反而把同天朝交好当成一种手段,变本加厉,无所顾忌,一旦惹了事就把睦邻友好当成一个筹码讨价还价。所以……臣以为:感化怀仁,不如刑之以威!”杨守随沉不住气道:“大人,按照祖制……”杨凌接道:“这样做与祖制并不相违,须知如今两国即将开放民市,与以住单纯朝贡的情形并不相同,今后民间往来频繁,必然有蛮人惹事生非,亦有我天朝子民贪利欺诈,刑律之保障迫在眉睫。此时无论是我天朝臣子,还是来使贡臣,更该为今后民间往来做出表率,否则上行下效,以后必然不可收拾,故此我以为不但要惩治,而且要以重法严惩,以儆效尤!”杨凌双眉一扬,凛凛然道:“臣请皇上下旨,立即逮捕行凶歹人,交付三法司明正典刑,天朝彰显仁德,却也不能堕了天朝之威。”“皇上,慈母多败儿,棍棒出孝子,对一个讲不通道理的小孩子,就该让他知道肉痛,以后才会听话!”焦芳老奸巨滑,一见杨凌出现,就知道自己的拖字诀暂时用不上了,一切唯大人马首是瞻便是。所以一直没有明确表明态度,这时听了杨凌的话立即出班道:“臣附议!”刘宇等人亦连声附和,李东阳和杨廷和对视一眼,也不禁为之颔首。正德皇帝四下一看,展眉笑道:“说得好!就这么办,兵马司立即逮捕凶手,交付三司会审,将那什么龟弄上菜市口明正典刑!”当日下午,五城兵马司领了圣旨,冲进四夷馆将行凶杀人的河野龟四郎抓走,根本不顾大内义勇等人的抗议和阻挠。大内议勇和细川澄明大怒,正襟危坐等着王华和杨凌出面解释,不料枯坐了一下午,连一个礼部堂官也不曾见人派来。直候到第二日,他们才听说杨凌和王华进了四夷馆,二人急忙赶到会宾楼,等了半晌还不见人进来,纳闷之下派了懂得汉语的心腹武士前去探看,回报却说大明礼部尚书王华和杨凌将军正在另一馆内会唔朝鲜使臣朴恩熙。二人满腹狐疑,茶水喝得没了色,才见杨凌和王华满脸笑意,施施然地走了进来。二人面色不愉地将两人迎进馆去。分宾主落坐后,大内义勇强抑怒气,鞠躬施礼道:“两位大人,在下的家将河野君喝醉了酒,又因言语不通和大明百姓发生冲突,以致错手杀人。在下实在惶恐不安,向两位大人请罪。”杨凌皮笑肉不笑地道:“大内先生快快请起,大明律法严明,有罪则惩,无罪不罚,大内先生驭下一严之过,应向贵国国王请罪。做为来使,我等不便置喙。”杨凌目光一扫,已将二人不同的神色看在眼中,心中暗暗做着计较。大内义勇脸上浮起一分喜色,彬彬有礼地叹道:“天朝上国果然宽宥仁厚,在下心悦诚服。河野已被五城兵马司捕走,大人是否按旧例将他交付在下处置。当然,本来为了对皇帝陛下和大明百姓有个交待,本使应该按照日本律法对他立即予以严惩,不过在大明执行日本法律,未免对皇帝陛下不恭,本使会将带回国去,向大王请罪后,按律法严惩。”杨凌讶然道:“阁下的家将踩的是大明的土地,杀的是大明的百姓,触犯的是大明的法律,自然应该按照大明的律法惩治。要带回日本国惩治,这是什么道理?”细川澄明眼中讶色一闪,不禁瞧了大内义勇一眼,大内义勇脸色微变,强笑道:“那么……大人要如何惩治?”杨凌轻描淡写地道:“本官并非刑官,对此不甚了了,不过杀人偿命,天下如一,我想大概如是吧。”大内义勇大怒,抗声道:“杨大人,河野龟四郎是我的家将,他是武士身份,杀死平民是不必偿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