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重生崛起从鉴宝开始txt > 第94章 声东击西(第1页)

第94章 声东击西(第1页)

声东击西“只是帮忙,又非让你上手补?”冯琳笑了笑,“别慌,林师弟很和气的!”陈怀芝呼了口气,用力点头。李贞跟她说了很多,说林思成的鉴赏能力有多高,珐琅彩点的多好,锔金补的有多漂亮。但李贞从来没讲,林思成还会漆缮,手艺还这么高?要问哪里高,看调漆的手法:既不称,也不量,各种原料拿过来的就倒。但调好后,玻璃棒往上一挑,漆线足足扯了一米高。陈怀芝确实不会漆缮,但她懂原理:湿度,黏度值近于最佳,漆泥才能达到这种“悬而不断”,“韧之如绳”的程度。她敢打赌,文保系一半以上的陶瓷学教授都做不到这一步。震惊之余,心中难免忐忑:就自己这半瓶水的水平,上去了怎么帮?手慢不说,绝对错漏百出,不得被林思成骂成狗屎?但都到这一步了……陈怀芝咬了咬牙,抬起头挺着胸上了台。然后静静的站在旁边,默不作声。冯琳差点笑出声:让你上台帮忙,又不是让你上台赴死?其它几位更是一头雾水:只是让你上去打个下手,陈怀芝你至不至于?确实有点怪,林思成起初都没发现,突然一回头,看到她直愣愣的站在身后,脸上带着几丝慌乱。林思成不由失笑:我又不吃人,你紧张什么?看了一眼,他又打开吹风机,边吹边搅漆:一是调匀,二是加热,使漆酚快速反应。看陈怀芝还是站着不动,他指指工具箱:“细砂四百目,边茬粗磨!”“哦哦~”她猛的反应过来,从电窑中取出瓷片。60度微烘,漆液早已凝结,瓷片的断茬处蒙着一层如玻璃一样的黑膜。边缘很整齐,没有任何漆液外溢,更没有污染到釉面。陈怀芝又翻出砂纸,细细的打磨:就是在漆膜表面划出纹路,以增加胶漆的附着力。没技术含量,有手就能干,注意不要磨到瓷片釉面就好。磨了五六片,情绪渐渐的稳定下来,陈怀芝后知后觉:林思成是有意如此。心情太紧张怎么办?最好是干点啥,分散一下注意力,就像现在的她。四十来块瓷片,没用多少时间。林思成也处理好了漆液。依旧是一刷,再往底座上一拼。这次不用提醒,陈怀芝准备好毛巾和夹具。林思成刚松手,陈怀芝四根手指抵住瓷片,轻轻往下一摁。等待三秒,等胶液固形,她又抄起毛巾,仔细擦掉缝隙里挤出的漆液。确定没半点残留,才会夹上夹具。挺熟练,也挺细心。就这样,一个粘,一个夹,不大的功夫,酱色的瓷片尽数拼完。林思成竖起玻璃捧,来回比对了一遍。需要重新定位的地方不多,稍稍调整了一下,一樽半残的洒金钵座落在台面上。就碗口还缺一块,像被什么野兽咬了一嘴。最后检查了一遍,林思成直起腰:“电窑恒温,温度80,湿度90,定时四小时……”等他说完,陈怀芝眼珠子差点瞪出来:她读了四年大学、三年硕士,又在实验室上了两年班,声东击西至少他们也能看出来:林思成那漆泥,调的是真好。几人暗暗惊叹,相继下楼。相互之间也没约,都是各吃各的。但等林思成和陈怀芝回来后,四个人整整齐齐的坐在实验台底下。林思成怔了怔,又开了句玩笑:“别急,还得好几个小时!”“哈哈~”底下传来几声低笑。稍后,仅剩的那位女硕士举了举手:“师弟,这份计划报告,真是你单独做的?”咦?林思成抬起头:“为什么会这样问?”卫虹不吱声了:因为这话朱博士说的,就来应聘骨干研究员的那位朱博士。之前几人讨论计划书,朱博士提到:他来应聘之前,王教授的相关学术报告、论文他全都研究过,与计划书中的技术思路、技术模块、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应用前景,区别都很大。朱博士说这些话的同时,隐约还透着些推崇。当时卫虹就想:技术思路与模块不可能说变就变,那说明这份计划绝非出自王教授之手,至少不是他主导。也绝对不可能是找的枪:因为技术思路这东西根本没办法抄,更遑论应用到实验当中。而这么大的项目,资金动辄上百万,学校和王教授也绝不可能拿来给谁谁谁的子弟当垫脚石。所以负责项目实验的,肯定是最初设计研究方向,构思技术的那位。继而,就只剩一个可能:这份计划书,就是林思成做的……朱博士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卫虹现在问,也绝非质疑,而是慌。而且是慌到爆,到了不得不问的程度:因为捋了整整一上午,她还没把思路理清。五个人,就三个技术岗位:朱博士自不用说,陈怀芝已经体现了她本身的价值,如今就剩她一个。如果成了唯一那个拖后腿的,脸往哪里放?看女硕士期期艾艾,林思成瞬间猜了个七七八八,又暗暗的赞了一声:朱博士的眼睛挺毒,这位的心态转变的也很快。换成他,至少也得再怀疑个两三天。也罢,趁早讲清楚,趁早开工。他笑了笑,拿起计划报告:“因为担心投标过程中出现‘技术外泄’之类的意外,所以计划书做的相对粗糙。但今天是关起门来说,也正好有点时间,那我就讲细一点……先说好,没加班工资昂……”几个人又笑了起来。陈怀芝见状,麻溜的坐了过去,还拿起笔翻开了笔记本。两个本科生一看,有样学样。林思成也跟着笑:“再说一点,有些话,出了这个门我是不认的……因为按照我的思路,这次的项目研究到最后阶段,很可能会和西方历史研究机构打嘴仗……就第一个:既半坡遗址出土铜器合金成份研究……说是成份研究,其实是工艺复原,目的就一个:世界冶铜工艺起源于中国……如果这个研究不通,那至少也要证明:中国是独立起源,而非如今世界普遍认为的:中国冶铜技术来源于西亚……”顿然,台下的几位哪还能笑的出来?不是说,只是子课题吗?再看报告:没错,学校的标书?但林思成一句话,就让这个项目越过市,超过了省,乃至出了国?大哥,刚开始,咱能不能别搞这么大?朱开平愣了好几秒,默默的拿出纸和笔。本来要去吃饭的冯琳顿了一下,关好了实验室的门,走过来和几人坐到一起。因为,连她也不知道,林思成的目标这么大。“你们肯定会说我吹牛,我就说一点:按照西方历史表述,西亚最早的青铜器是砷铜,距今大概6000年。但实际研究出土标本,其实大约在3500年左右。其主要成份只有铜和砷,以砷做为助熔剂……而半坡黄铜,距今多少年?”林思成伸出手,叉开五指:“准确点,4700年,按照西方的惯例四舍五入,至少五千年,助熔金属则为锌、锡、铅……这是什么?三元合金铜!而欧洲考古学家快把西亚有可能存在相关文物的遗址犁透了,才找到一块距今大约2600年左右的锡锌黄铜片……等于比我们差了两千年还有余!既便抛开这一点不谈,只是以西亚砷铜和半坡黄铜做对比:上下一千两百年的差距,完全可以证明中国铜冶金是独立起源……”“如果再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证明半坡黄铜与西南亚砷铜的冶炼工艺相似,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世界冶铜工艺,起源于中国,而且还是咱们这儿?”稍一顿,林思成又笑了笑:“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连《世界冶金技术起源于中国》,也能给他一块儿证明了……”六个人目瞪口呆,齐齐的张着嘴,盯着台上的林思成。什么是冶金?所有的金属冶炼,甚至是包括砷、硫之类的非金属催化元素。而铜在其中,就如牛身上的一根毛。霎时间,几人的感觉格外的相同,且格外诡异:就好像,一群石器时代的野人坐在茅棚里,在讨论如何统治全世界。先说可不可能,就说这个思路,就说这个目标……何其宏大?好久,朱开平激灵的一下:“但我记得,《中国社会科学报》(中科院期刊)报道:中科院在去年已经着手研究了,项目主题,就是《中国冶铜起源》……哦对,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谁来着?”朱开平一脸的痛苦相,嘴里念念叨叨,却死活想不起来。林思成微微一笑:“王昌遂教授!”“对对对……”朱开平一拍额头,“中科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说到一半,朱开平猛的愣住,五官渐渐扭曲:你这是……准备和中科院抢项目?那可是中科院?我服……大哥,我真的服!其他几位,基本已被震的到了“大脑空白”的地步:怪不得林思成开头就强调:出了这个门,有些话他是不认的?先不说认不认,出去告诉别人,哪个敢信?仿佛按了暂停键,实验室里格外的沉寂,过了好久,一个本科生突地举手:“半坡遗址,好像没有出土过黄铜器……天然红铜倒是有?”林思成笑而不语,朱开平暗暗叹气:孩子,你还是太年轻。知不知道什么叫声东击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