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我想环游欧洲,她的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那些充满艺术和历史的国度,我都想去看看,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听起来是个美妙的计划,我真诚地说,希望你的旅程一切顺利。
那你呢她反问道,你打算继续留在巴黎吗
我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我想我是时候回国了。
这个决定是我经过长时间思考后做出的。在巴黎的这一年,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和自信,但同时,我也意识到,真正的勇气不仅仅是离开舒适区探索新世界,还包括带着新的视角回到原点,用更加开阔的心胸面对曾经的恐惧和挑战。
我明白,苏晓曼点点头,眼中流露出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和归宿。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保持那种对生活和创作的热爱,你都会过得很好。
夏末,我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回国。
最后一天,我去了蒙马特高地,俯瞰整个巴黎。夕阳的金色光芒洒在这座城市上,为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一年前,我怀着忐忑和不安来到这里,寻找新的可能;如今,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成长即将离开。这座城市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自由,也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回到国内后,我在A市租了一间带花园的小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不再回避社交场合,虽然有时候仍会感到些许不安,但我学会了接纳这种不适,而非被它控制。我开始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希望能够帮助那些也在寻找自己声音的年轻人。
《玻璃罩之外》在国内外获得了不小的关注,有读者告诉我,这本书帮助他们面对了自己的恐惧和不安,找到了前行的勇气。每当收到这样的反馈,我都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满足和责任。
有时,我会收到苏晓曼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满了她的见闻和感悟。我们的友谊没有因为距离而减弱,反而因为各自的成长和探索变得更加深厚。
程亦川也时常与我保持联系。他告诉我,他正在筹备一个关于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项目,希望能够邀请我作为特邀作家参加。我欣然接受了邀请,期待着以一种全新的身份与他合作。
三年后的一个春天,我接到一封特别的邀请——巴黎文学节希望邀请我作为特邀作家参加。
当我再次踏上巴黎的土地时,感受到的不再是陌生和恐惧,而是一种如同回家般的熟悉和温暖。
在文学节的开幕式上,当主持人问我创作的动力来源时,我环顾台下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微笑着回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玻璃罩——那些看不见的障碍和恐惧,将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但重要的不是打碎这个罩子,而是学会透过它看清世界,甚至利用它过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噪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而写作,就是我找到自己声音的方式。通过文字,我能够与他人连接,表达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和思考。这种连接,让我不再感到孤独和恐惧,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其中,我看到了程亦川温和的微笑和苏晓曼明亮的眼神。他们都特意来参加这次活动,见证我的成长和成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终点,而在于拥抱那个不断成长、永远探索的自己。
我曾经以为,摆脱社交障碍是我的终极目标;后来,我以为找到文学上的知音是我的归宿;再后来,我以为远离熟悉的环境,追求自由的创作生活才是答案。
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制,而是在限制中找到可能;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前行;真正的连接不是依赖他人,而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
这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生活本就没有结局,只有不断的旅程和成长。但对我来说,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道路,已经是最好的礼物。
而那个曾经被困在玻璃罩中的女孩,如今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罩子内外自由穿行,既能保护自己的敏感和独特,又能与世界真诚地连接和交流。
这,就是我的完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