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天之觉醒谭芙小说免费阅读 > 第117章(第1页)

第117章(第1页)

  他的身份自然还是派的上的用场的,哪怕真的派不上,他也要努力成为对于茯苓而言有用的人。  茯苓听他这么说,思索了起来。  确实,乔悠一个皇子,就是借口去见皇后,也轻易地将人带进去,甚至不需要什么觐见帝王的借口。  他对宫中又极为熟悉,来个里应外合也不难。  可唯一的问题是,这会让乔悠被猜疑。  此前他始终以对权力毫无兴趣的形象示人,突然间行逼宫之举,哪怕对新的帝王有从龙之功,自此以后也会被新帝王提防。  怕是要比以前少许多自由,若是新帝王心胸再狭窄一点,想要杀之以绝后患也不一定。  “悠也说了,你猜到我的身份,所以不担心我的安危。可悠是凡人,我会担心你的安危。此事我一人就能处理,不该把悠牵扯进来,将悠陷于不义和危险境地。”  “茯苓也不必担忧我的安危,我也不是愚钝之人,定能保护好自己。”  茯苓倒是相信乔悠是个聪明人,但这没必要不是?聪明不是她把他牵扯进来的理由。  乔悠见茯苓不出声,便知她肯定是在想怎么说服他放弃,便又道:“你我几成夫妻,也算有缘。但是仙凡有别,你我定然会迎来永别的一日。在那一日到来之前,茯苓便容许我陪你走完在乌菱国的最后一段时光吧。”  茯苓看了乔悠一会儿,青年皇子的神色郑重,柔和的眉眼会让人产生他是个很好说话的人的错觉,但是此时此刻,他的决心不容动摇。  乔悠这番决定背后的顽固意志,茯苓感受到了。  放在往常,无论她要求什么,乔悠总会笑盈盈的答应,即便一次不成,再说一次,乔悠也定会松口。  她一声不响地离开六王府来到易家的时候,乔悠也没表现出不满。  唯有这个决定,他显出如此郑重的决心。  “好。”茯苓答应了他,他既如此坚持,她说服不了,也没必要继续拒绝,她道:“悠如此重情重义,若事成,我离开乌菱国之前,定会赠悠一份大礼。”  乔悠:“……”茯苓答应了他虽然开心,但是后半句话,他听着怎么不是个滋味。  ……  乔悠入局后,茯苓又在乔悠的引荐下,见了他的兄长五皇子。  五皇子是个精明人,但也算得上是个良善之辈,易老夫人亲自出马试探了几次,人选就确认了下来。  七日之后,边关的一支精英将士匆匆回皇都城,护送着易家数位忠良的棺木。  那一日云淡天青,易家的女眷们站在门口迎接,暖风微微吹动女子们的发丝和衣袂,便如同英魂归故里,同风行千里,从遥远的边关,终于回了易家。  茯苓感受着这一阵阵的清风,知这其中没什么魂魄,可仍觉得这风像极了她那些堂兄和伯伯,千里而来,柔和而温暖,不沾一丝血腥,拥抱了他们生前最亲近的人。  易家的女眷们将棺木都葬了,她们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葬礼上,无人察觉到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很快就要变了。  抵达皇都城的精英将士们没有停歇的空隙,当日下午就乔装成了宫人,包括茯苓在内,一行人便由乔悠领进了皇宫之中。  乔悠将此事瞒得紧,半点也未透露,同时将宫内的暗棋下得极好,连帝王身边的近侍都助了他们一臂之力。  等到五皇子登上了皇位,皇帝成了太上皇,乔悠的生母皇后才发觉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了太后。  事情做得突然,却并不粗糙,五皇子的手段也十分周密,除了乔悠以外的其他几位皇子直接被他送去了远离皇都城的封地,剥夺了实权。  第二日太阳升起之时,这一场宫变就已经彻底结束了。  可乌菱国的衰败,仅凭一个皇位更替,还远远不足以拯救。  易家的几位将帅都已战死,在缺一个贤明的君主之后,乌菱国还缺一位能收拾残局的将才。  “老身去!”易老夫人的心情很好,送走皇位上的那位后,剩下什么事都好说。  但是一听她这话,易家的女眷们纷纷不赞同。  也不是担心易老夫人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一军之首这样的位置,凭易老夫人的军事才能只怕是不足以撑起。  “母亲,您说您都离开战场多少年了,眼下又是我们乌菱国弱,晋国强的局面,要扭转战局,必得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  “老夫人就是请命,咱们新的皇帝陛下只怕也不敢答应。”  “还是得有个年轻力壮,计谋过人的将领去才行。”  女眷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没一个认为易老夫人能扛得起来。  “茯苓孙女儿,你来替老身说几句话,老身如何就当不得了?”易老夫人说不过那么多儿媳和孙媳,就想找茯苓替自己说几句。  茯苓突然被点中,看着易老夫人愣了一会儿,觉着自己不能昧着良心。  “祖母,您可以去边关,但是全军统帅的事……还是交由圣上定夺吧。”茯苓尽力委婉道。  易老夫人没感觉出来茯苓的话里哪有什么委婉,但是连茯苓都这么说了,就是她真的不要想当什么统帅了,她要真当上统帅,只怕乌菱国的边关真要守不住。  “老身知道了,既如此,就等圣上定夺吧。”易老夫人放弃得倒也干脆,没再提起。  茯苓虽然劝易老夫人放弃了,但是她自己肯定要去一趟边关。她不会插手边关战事,更不会使用灵力干涉战事,只是去做一个见证者。  看看她的那些堂兄伯伯们的牺牲,最终是否值得。  看看易家的未来是颠沛流离还是荣华富贵。  现任君王显然比前任君王靠谱很多,登基之后,不出两日就敲定了新统帅的人选。  这位人选令茯苓既意外又觉得合理。  乔悠接过圣旨的那一日,曾经的皇后,如今的太后,抱着他默默落泪。  “我儿当真想好了?此去边关,绝非一年半载就能归来。你又身体虚弱,在边关不知要吃多少苦……”  皇后知道,不必去问乔悠,曾经说的此生所愿唯归隐田居悠闲度日,为何如今不作数了。  乔悠的心思,早已向她袒露,做到这个份上不过是为了多一些时日陪伴六年前错过的茯苓。  若是她早知道,乔悠会为了那一次错过,在六年后甘愿为茯苓献上后半生,舍弃安稳的时日,赶赴艰苦的战场,她六年前就一定不会拦着乔悠。  “母后放心,儿臣一定得胜归来,不负众望。”乔悠心意坚定,只这一句,不做其他多余的解释。  茯苓作为书房里站着的第三个人,听着这对母子间的对话,多少察觉到这与她本人有些关系,但是她其实还是不知,乔悠怎会如此执着于自己。  皇后走后,书房剩下茯苓和乔悠两人。  乔悠回过头来想与茯苓继续谈先前的话题,“六年的仗打下来,乌菱国的边境线已经向后退了三次,割让了六座城池,这之中,曾经的北方富庶之地长暨也在其中。但是乌菱国最先要夺回的不是长暨,而是缙北……”  “六年前,我与悠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茯苓打断了他。  明明是两个人的事,为何总像她一个人失忆了一样。  皇后和乔悠的对话里虽然完全没提到她,但她感觉皇后一定也是知道的。  “是我错过了你,无颜向你提起。”乔悠无奈,不是很想提起。  茯苓觉得更奇怪了,六年前他们二人虽有未婚夫妻的名义,可本就是近乎素未谋面的两人,无论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乔悠都不需要负什么责任。  “乔悠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吗?”茯苓直接问。  “嗯。”乔悠应道。  他看着茯苓的神色,多少有些担心自己的承认会引起茯苓的反感。  可是没有。  “难不成那些灭我易家的黑衣人,是乔悠你招来的?”茯苓只是平静地问。  “不是,悠绝不会做伤害你和你的家人之事。”  “既如此,悠便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  “可……”乔悠见茯苓这般笃定他没做错什么,令他心下有些不是滋味。  由于六年里都未曾再寻到茯苓的踪迹,所以这件事就压在他的心头,日复一日的,不仅未曾随时间流逝减轻,反倒始终沉重如伊始。  “我虽不是招来凶手的人,可我逃了啊……”  他终是说了,他欠茯苓一声道歉,欠了六年了。  本想拖到分别的那一日再说,可终究没顶住茯苓平静又信任的目光。第四百十八章我已经不想娶你了  茯苓听乔悠这么说,微微一愣,很快就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问道:“那日,悠也在吗?”  “去的路上,被拦了下来。我本该坚持去见你,可我还是和他们回去了……”乔悠的声音微微发着颤。  那是他第一次决定正式去易家拜见,虽然茯苓年纪尚幼,可他与茯苓的婚约已经定下三年了,他觉得到了时候该正式见一面,让他的小未婚妻认识一下自己。  母后听闻此事,派人拦他,命他再等几年。  尚书府在文官中颇有威信,尚书府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将门世家,身为尚书千金的茯苓,身份其实极为特殊。  乔悠若是显露出对茯苓的过分重视,落到皇帝和其他皇子的眼里,便会被曲解成其他的意思。  他听从了母后的劝告,在抵达尚书府之前就让马车掉了头。  未婚妻可以晚些时日再见,可若引起了帝王和其他兄弟的猜疑,就难以处理了,他选择了不冒这个险。  可谁想到,在马车掉头不久之后,尚书府就满门被灭。  那之后,他就日日地想,如果那一天他坚持去了,会不会就能救下茯苓。这样的念头不仅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淡退,反倒困住了他。  “悠之前说的心上人,难道是我吗?”听完乔悠说的来龙去脉,茯苓像是突然开窍了一般,问道。  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她,怎会因为她的离世痛苦那么久。即便这样的过去,会令人遗憾,但若只是对有一面之缘的人,必定不会日日挂怀。  乔悠很坦然,答道:“是。”  虽然在这种时候,茯苓突然明白这一点,令他反倒觉得意外了。  “现在也还是吗?”  不等乔悠回答,茯苓继续道:“如果悠是因为喜欢我,才不顾自己的身体和愿望去边关,那请悠不要这样做。悠就是为我做得太多,我也无法回应悠的心意。”  乔悠眼眸垂了垂,抬手欲掩面,但只微微一抬起便又放下。  “现在悠当茯苓为知己,也当茯苓是悠所亏欠之人。”  “悠真的不必觉得对我有所亏欠。而且,我反倒庆幸那一日悠没有来,不然悠还会被我连累。可若是去边关,能够去除困扰悠许久的对我的愧疚,倒也算是件好事,我也不拦着悠了。”  茯苓自己虽然没有心魔,但是作为一个修炼之人,对心魔远比凡人更看重。  乔悠对她心存愧疚,这份愧疚心情对凡人造不成什么肉眼可见的伤害,但想必怀着这样的心情也是一样不好受的。  若能解开心结,去一趟边关对于乔悠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代价。  乔悠闻言点了点头,说心怀愧疚并非谎言,但是除了愧疚懊悔以外,更多的还是重逢时蓦然涌上心头的思念。  “茯苓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乔悠面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什么也不解释。  第二日,就是出征之日。  乔悠因为身体不好的缘故,被特许乘坐马车。  老夫人从新帝那里得到了随军出征的机会,坐在了另一辆马车里。  茯苓若是一个人,倒是不介意骑马,但是还有个林止行同行。  眼见着林止行骑马骑着骑着都要偏离大军行进的方向了,茯苓干脆压着他一起蹭了乔悠的马车。  “这马车外面看起来不大,里面倒是挺宽敞。”林止行坐在马车里也不老实,东张西望的,总想找点有趣的出来。  茯苓抬头对上乔悠笑眯眯的神色,心想,乔悠脾气是真的好,她要是带着林止行进老夫人的马车,一准和林止行一起被扔出来。  “这盒子看起来有点可疑,装的什么啊?”林止行眼尖地看到了马车隔层里放的精致盒子,挑眉问乔悠。  “不过是些书信罢了。”乔悠不愿多谈。  “这盒子看起来做工精细,用来存放书信,想来这些书信十分珍贵。谁的书信?心上人写的?”林止行还不知道茯苓和乔悠昨日在书房里的对话,还以为是哪个不知名的女子和乔悠的书信。  茯苓一听,就在心下替乔悠否定了,她是肯定没给乔悠写过信的。  乔悠只是笑笑,并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  林止行虽然对那盒子里装的东西有点兴趣,但也就此打住不再追问。  可偏巧马车在此时磕到了石头,车里的三个人都都跟着晃了晃。  林止行松了手,盒子飞了出去,书信从中纷纷扬扬地散了出来。  只一眼,茯苓和林止行都瞥见了书信中频繁出现的字眼,是“易家小姐”。  建永四十年三月初一,易家小姐以竹筐捕雀,伙房逃鸡一只入筐。  建永四十年三月初六,易家小姐随其兄紫菀于凌云寺后山烤鱼。其母撞见此事,罚抄佛经十篇。  ……  建永四十二年六月初七,易家小姐听其母谈婚事后,意欲为殿下备礼一份,前往凌云寺为殿下求得平安符。  从定下婚约的那一日起,到易家被魔修灭门的前一天,许多与茯苓有关的事,都由这些信纸一一地记录了下来。  茯苓的目光触及到这些文字的那一刻,便有无数的记忆在脑海中涌现。  七岁到九岁的两年里,曾经无忧无虑的那段过往,竟以这种形式重现于她的眼前。  “对不起……我并非有意派人监视你,只是婚约定下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妻是个什么模样感到好奇……”乔悠的脸色僵住了,他艰难地开口解释道。  他虽没有监视茯苓的意思,可这些书信落在茯苓的眼里,必定令她十分不快,乔悠心下忐忑,不知茯苓会不会因此厌恶自己。  “我派手下去查了你,这些与你有关的事就成为信笺一封一封地送到了我的桌案前。初时,我只打算知晓你的为人后就停止,可后来对你越来越好奇,日日地等着这些信笺来……”  茯苓听着乔悠解释,自己并没有开口说话。  乔悠心下更加不安,他闭了闭眼,有些放弃挣扎的意思,只将自己的真心话说完。  “我自幼体弱多病,比如今更甚。因此鲜少出门,困囿于府中,唯独看到那些关于你的点点滴滴时,心下喜悦,仿佛自己也能自由地在暖阳底下游玩。”  “哇,小师妹你以前这么顽劣的吗?我都没你这么能折腾。”林止行的声音突兀地响起,他手里还抓着几张飘落的信笺。  乔悠说话时马车里还仿佛有几分压抑的气氛,林止行这一开口,就半点也无了。  “三师兄,你没看见这都是我兄长拉着我去的吗,顽劣的是我兄长,不是我。”茯苓可不想被拿去和林止行相提并论。  茯苓听乔悠说这么多,心下已经想好了如何回应他,倒是被林止行这么一打岔,想好的话都给憋了回去,最终只简单地道:“我没料到悠早已认识我,只是可惜我没能更早一些了解悠。”  这些落得到处都是的信笺,上面的文字记录的不仅是她的过往,也是乔悠认识她的点点滴滴。  乔悠未料到会听到茯苓这样的回答。  听到这样一句话,他心上便如有春风拂过一般,吹散了所有的不安与阴霾。  “茯苓果然比我在信笺上看到的更好。我为信笺中的那位小姑娘守约六年,但当你来到我的面前时,我才真正发自心底地想要娶你为妻。”  乔悠说完这句,不等茯苓和林止行开口,便又赶紧补上一句:“但你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与我不可能长相厮守,所以我也已经不想娶你了。”  若换成姬不梦那样的在这里,一定能听出乔悠补上的这一句有多强行,但可惜茯苓和林止行绝对不会对此有所怀疑。  若是当真死心了,又岂会枉顾自己的病弱之躯,执意出征,只为她所愿。  乔悠初心未改,仍然最希望与一人相守,清淡度余生。这天下如何,他并没有那么关心。  因为茯苓希望乌菱国重回太平盛世,他才主动踏入纷争的尘世。  ……  茯苓和乔悠初到边关的第一个月,收拾残局,重整士气。  乔悠看似斯文,却也自小熟读兵书,有着与淡泊名利的表象并不匹配的谋略之才,可这也不足以带领士气低迷的乌菱国士兵反败为胜。比起他自身的谋略,真正令这场仗有起色的是军中几位经验老到的将领,乔悠乐于听取所有人的建议,从中甄别出好的计谋。  同年十月,乌菱国新帝登基,边关迎来新统帅后的第一场正面交锋,乌菱国出奇制胜。  同年十二月,漫天飞雪,乔悠初来边关,水土不服,连日高烧咳血不敢为人所知,却不妨碍他挥军破敌。当月,缙北收复,乔悠达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这之后乌菱国军队势如破竹,三年时间就取回了乌菱国在前六年里拱手送出去的另外五座城池。乌菱国百姓扬眉吐气,连边关百姓也获得了一片安宁。  乔悠在边关的最后两年,乌菱国大军碾过晋国边境,反取晋国三城,逼得晋国奉上求和之书,为乌菱国迎来了接下来百年的和平协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