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重生后我竟是宿敌白月光56章 > 第143章(第1页)

第143章(第1页)

待谢灵瑜迅速翻阅了一遍,她才发现三千卫卷宗最早出现的时间乃是嘉明三年。这时候谢灵瑜还尚未出生呢。但是她又忍不住算了下萧晏行此时的年龄,按照他如今的身份,他是出生在嘉明元年,所以当第一份三千卫卷宗出现的时候,他也不才三岁。直至嘉明十四年,也就是谢灵瑜父亲遇刺的这一年。谢灵瑜年方九岁的时候。但是她翻阅了卷宗,却发现并且有关她阿耶遇刺的记载,也就是说她父王遇刺的案子,并未被归类为与三千卫有关。但是随后她发现,在嘉明九年这一年之中,三千卫被逮捕者激增。原本前几年每年也不过是寥寥几件跟三千卫有关的案子,甚至还有两年是空白的,但是这一年足足有几十份卷宗,大有要将三千卫彻底铲除的气势。但这么多卷宗中,偏偏都没有跟永宁王有关的。圣人如此痛恨三千卫,欲除之而后快,倘若三千卫真的涉及谋反一案,嘉明帝又怎么可能会替三千卫掩盖他们的罪行呢。但是这么多桩案子,居然没有一件是跟谋反有关的。难不成信王跟她说的,才是假的?毕竟当初信王说的可是,三千卫与楚王一同谋反,意图行刺圣人,颠覆朝纲,但是卷宗却并未记载这件事。“有关三千卫的所有卷宗,都在此处了吗?”谢灵瑜翻阅了半天之后,终于抬头看向对面的掌书使。见谢灵瑜似乎还是有些怀疑,掌书使赶紧给自己喊冤:“殿下,小人哪儿弄虚作假糊弄您,所有卷宗都已经在此处了。”掌书使似乎生怕谢灵瑜不相信,又再次保证说道:“所有卷宗没有遗漏一份,全部都在此处了。”谢灵瑜明白掌书使没有那个胆子蒙骗自己,只怕这便是留在此处的所有卷宗。难怪圣人会那么轻易给她这封手谕,看来他也是笃定自己并不会从这些卷宗里面看出什么不该看的东西。如此想来,这些卷宗对她而言也是一丁点用都没有。于是她没有再浪费时间,让掌书使将卷宗收了回去了。因为这件事谢灵瑜这几天都有些心不在焉,自然也被萧晏行看了出来,只是他询问之后,谢灵瑜自然是找了个借口搪塞了回去。但她也知道,这些并非长久之计。直到谢灵瑜这日回到府内,便被陈嬷嬷拦住了。如今谢灵瑜已经习惯,被韩太妃派人堵住的事情,所以也没什么纠结,便跟着陈嬷嬷一同来到了韩太妃院中。不过这次居然房内又是屏退了所有侍女,显然韩太妃这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她说了。上次韩太妃将昭阳公主中邪之事告诉她的时候,也是这么兴师动众的。谢灵瑜给韩太妃行礼之后,便再在她下首坐了下来。但是跟她预想不一样的是,韩太妃似乎并未立即开口说话。“母妃,我这刚从衙门回来,就被您叫了过来,想来您应该有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说罢,不妨直言,”谢灵瑜干脆说道。韩太妃见她这么直接,她便也说道:“你与那位萧大人之事并不合适。”谢灵瑜轻轻挑眉,实在是没想到,韩太妃要跟她说的居然是这件事。她略有些好笑的说道:“就因为他跟您那位故人,长得有几分相似?”都不用猜测理由,谢灵瑜便想到韩太妃之所以态度这般反常,只怕便是跟那位所谓的故人有关。“不是有几分相似,”韩太妃听着谢灵瑜毫不在意的口吻,当场气急说道。谢灵瑜淡然道:“即便一模一样,又如何呢?”韩太妃却忍不住说道:“不只是长相,若是他的儿子还活着,便也是萧大人如今这个年纪了。”儿子?谢灵瑜这下倒是有几分好奇,她忍不住说道:“母妃你若是真的想要说服我,便不要再跟我打哑谜了,您的这位故人究竟是谁呢?”终于韩太妃也神色凝重了起来,看得出来她也在做强烈的思想斗争。似乎是在跟谢灵瑜说真相,还是继续隐瞒之中纠结。直到她慢慢抬起头,看向谢灵瑜,脸上浮现起一种下定决心的表情。“我所说的这位故人,便是当年惊艳长安的安国公世子崔知节。”谢灵瑜怔住,其实她并非第一次听到这位世子的名字。突然间,她又想起先前圣人也曾经说过,萧晏行长相肖似他的一位故人,只是这几日她光想着萧晏行身份的事情,竟忘了此事。以至于没有将韩太妃口中的故人,跟圣人口中的故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有一人说的话,或许还可能是错觉,但倘若接二连三有人这么说,那么萧晏行还真得十分像这位崔世子。“所以您先前的意思是,萧晏行是崔知节的儿子?”谢灵瑜喃喃说了声。随即她望向韩太妃,急急问道:“您有证据吗?可以证明这件事吗?”韩太妃这时才面露尴尬,低声说道:“我暂时还没有证据。”原本整颗心都被吊起来的谢灵瑜,此时彻底嗤笑了声。她还以为她跟萧晏行的缘分,当真是如此奇妙呢。毕竟韩太妃还说过,她父王和崔知节一直交好,两人甚至好到相互许诺做姻亲,只是这位崔大人似乎出了些事情,他的儿子也跟着亡故了。所以这件事才最终并未成真。“皇伯爷也曾说过辞安像他一位故人,但是皇伯爷也只说是像而已,毕竟若是没有证据,便无法证明此事是真的,”谢灵瑜在听到韩太妃说没有证据时,心底早已经不以为然了。随后她轻笑了声:“况且辞安若当真是崔世子的儿子,岂不是一件好事儿,毕竟安国公府堂堂一等公爵之家,又是清河崔氏这样显赫的姓氏。说起来先前母妃你不是一直觉得崔休甚好,若是辞安真有这样显赫的家世,岂不是与我更相配。”谢灵瑜虽然对于萧晏行的家世丝毫不在意,但是也被韩太妃的说法逗笑了。怎么萧晏行疑似是故人之子,他们两个的事情反而不合适呢。论理,应该更合适才对啊。韩太妃当即恼火说道:“那是因为你不清楚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啊,当年之事发生的时候,我是尚且年幼,所以我还是方才那句话,母妃你若是想要说服我,便告诉我真相,否则我是不会听您的话,更不会轻易放弃辞安。”谢灵瑜似乎是为了刺激韩太妃,直截了当说道:“不日我便会向圣人请求赐婚,我要跟萧辞安成亲。”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在逼迫她自己。第131章若他真的是崔衍,他所图谋的该有多大。第一百三十一章对于谢灵瑜而言,前尘往事她并不想知道。上一辈的恩恩怨怨,那就留给上一辈好了,她只知道萧晏行数次以性命救她,对她更是真心实意,处处以她为先。这样便足矣!“你先看看这个,”见自己始终无法说服谢灵瑜,甚至谢灵瑜还放话要让圣人赐婚,一直被震惊到韩太妃,终于忍无可忍将先前一直放在自己手边的画卷递了过来。谢灵瑜半信半疑的打开了卷轴。只见这幅画乃是一副工笔十分写意优雅的人物风景图,只见上面画着的三个人正在策马扬鞭,看情形是在乐游原之上,策马游原的长安少年郎,端的是意气风发。在看到这幅画的瞬间,谢灵瑜想起了自己手中的那幅图。她曾经还给萧晏行展示过,就是在圣人亲口说他像自己的故人时,她想起自己手中珍藏的那幅画,上面所画有三人,有她的父亲先永宁王谢重润,也有当今圣人,还有一位便是这位安国公府的崔知节崔世子。只是她没想到,韩太妃手中也有这么一副画,画上也有三人,看起来应该也是他们三人。谢灵瑜从未见过这幅画,因而全部注意力都在画中人的身上。直到她视线挪移,看到画上的题字。突然间,她双眸猛地瞪大,似不敢置信地看着画上所写题的那句话,并非是什么离经叛道之言,也并不是她从未见过的。恰恰相反的是,这句话乃是许多人耳熟能详之的佛经真言。——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即为三千大千世界。谢灵瑜死死盯着这句话,低声问道:“母妃,为何这幅画里,会提这么一句话?”毕竟这样一幅打马乐游原的洒脱场面,实在与这句话并无关联,因而这样一句话题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想当年圣人还未登基时,其实并不受先皇器重,不说荣宠比不上先太子,便是连楚王都不及。因而圣人颇有些心灰意冷,便一味避世,正值那时佛教兴起,于是圣人便日日与那些僧侣为伴,坐而论道,似乎再也一丝野心。”韩太妃缓缓开口说道。谢灵瑜诧异的看向她,但是眼底还是被激起了几分好奇,毕竟若是想要知道当年的真相,确实不容易。毕竟这事关圣人,她的阿耶早已经不在人世,那位安国公府的崔世子也是如此。所以知晓当年事情便是更难加上,说起来韩太妃也是当年的知情者。很多事情,谢灵瑜不能亲口去问圣人,却能在韩太妃这里得到她想要知道的答案。“你阿耶素来是以圣人马首是瞻,他自小跟在圣人身边,最知圣人的野心,他便一心想要唤醒圣人,于是便与安国公世子一道设法,让圣人回心转意。”“于是他们便秘密笼络朝臣,招揽势力以为圣人,也就是曾经的永王殿下所用,也正是如此,圣人这才从沉溺佛法之中回心转意再入朝堂。”听着韩太妃的娓娓道来,谢灵瑜却没有一丝窥见真相的欣喜,反而心头越发震惊,竟是连手掌都在忍不住的颤抖。终于她颤着声音说:“母妃,你该不会是要告诉我,三千卫当年是由我父王而创立?”可是韩太妃却缓缓抬头看向她,眼神之中有着一种不为所动摇的坚定。“不错,三千卫确实是你父王所创立,不过还有一点你没说对,它也不仅仅是你父王所创立,”韩太妃淡声道:“准确来说,它是你父王和崔知节共同创立。”被圣人所深深厌恶,被天下所不容,提及便是乱臣贼子杀无赦的三千卫,竟与她的父王有关系,甚至还是由她父王亲手创立。为何?谢灵瑜脑海中只余下震惊。她又想起在两仪殿内,圣人提到三千卫时,那种恨不得屠之而后快的决绝。凡三千卫,杀无赦。可若是她母妃所言都是真的,那么三千卫最初成立,是为了收集情报招揽群臣,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圣人顺利登基。只是为何三千卫最后与圣人会如此决裂?但谢灵瑜又想到三千卫的另外一位创始人崔知节。“圣人与崔知节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谢灵瑜轻声问道。韩太妃轻笑:“阿瑜,你在朝堂之中确实被历练了,一眼便接近了真相了。”随即她淡淡摇头:“无非不过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犬烹。在最初三千卫成立之时,确实一心为了圣人登基。但是在圣人登基之后,三千卫掌握了太多世家门阀的秘辛,以至于那些世家门阀畏惧崔知节,即便崔知节无心,但是他在朝堂之上早已经形成了振臂一呼的滔天权势。”谢灵瑜听着韩太妃的话,心底却没有一丝惊讶。毕竟她身在皇室,即便身为女子,却也在史书上看过这些太多相似的故事,以至于眼前这个故事似乎也并不太出乎意料。在争夺权势的时候,大概是真的有些许真心。可一旦真的权势到手,曾经的生死相依,转眼间便有了嫌隙。“所以最后皇伯爷罢免了崔知节吗?”谢灵瑜轻声说道。因为据她所知,安国公府谢家如今依旧还是整个长安最为显赫的门阀世家,甚至圣人之前还想将崔休指婚给她,可见谢氏应该是并未受到崔知节的连累。“朝野皆知圣人登基,崔知节与你阿耶乃是首功,圣人又怎会行此事,让天下人非议他亏待忠臣,”当韩太妃打开话匣子之后,这些年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很多话,似乎都有了宣泄的出口。“嘉明五年,也便是你出生的那年,崔知节上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至此离开了长安,之后他更是成为益州大都督,乃是朝臣遥领大都督的第一人。他虽离开长安,但是在外人看来,圣人待他依旧不薄。”谢灵瑜听到这里却是不解了,圣人将崔知节调离长安,自是为了瓦解他手中权势。按照崔知节的身份地位来说,假以时日必是宰辅之位的不二人选。自然手握一方重权的刺史,是如何也比不上长安的宰辅之位。因此圣人看似待他圣宠依旧,却已是瓦解他手中权势。谢灵瑜轻声问道:“崔大人接受了皇伯爷这样的安排了?”“一介臣子,又岂能螳臂当车,撼动圣人的决心,况且圣人还给了他如此荣耀,崔知节自当是叩谢皇恩,”韩太妃淡然说道。但即便韩太妃的口吻没有太大起伏,谢灵瑜却似乎听出了有些异样。“既然崔知节接受了圣人的恩典,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如今朝野上下,几乎无人提到这位当年盛宠一时的崔大人,”谢灵瑜还是按捺住了心头这点小小疑惑,将更为重要的事情问了出来。她入朝堂这么久,甚至跟安国公府崔家都有过深入的接触,但是如今在朝中主事的崔家人乃是兵部尚书崔知仲,还有他的儿子崔休。崔知仲如今依旧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可见圣人并未因为崔知节而迁怒整个崔氏。但是崔知节这个人却犹如一片空白般,他的存在是被模糊了,或者说是在某种人为的因素之下,彻底被掩盖了。他的过往,他与圣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都已被隐藏的彻底。如今朝堂之中,似乎再无人敢提及这位崔知节大人。韩太妃睨了她一眼,淡声说道:“崔知节虽走,但是三千卫依旧还在,这样庞大又神秘的组织在侧,圣人岂会安心。”“不是说三千卫乃是崔知节和父王一同创立,若是崔知节掌握三千卫,圣人无法安心,那么由父王掌握,难道圣人依旧不安心吗?”谢灵瑜问道。但是她这句话说出来后,韩太妃望着她,眼底浮起笑意。一瞬间,谢灵瑜便知自己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三千卫被掌握在崔知节手中的时候,圣人尚且都不放心,若是在她父王手中,只怕圣人会更不安心。毕竟崔知节只是一个朝臣而已,而她父王可是谢氏皇族之人。一个亲王手中掌握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圣人只会比之前更加寝食难安。“那么当年三千卫是被圣人收回手中了吗?”谢灵瑜又问道。韩太妃面色微顿,她眼神陷入片刻的迷茫,似乎又陷入了曾经的那些回忆当中,谢灵瑜并未打扰她,而是耐心候着。直到韩太妃似乎自己从回忆中挣脱,这才说道:“倘若三千卫真的如数回到圣人手中,后来许多事情只怕便不会再发生了。”后来许多事情?短短几个字,瞬间挑起谢灵瑜心底的好奇。她紧紧盯着韩太妃,似乎迫切的想要知道当年的真相。“崔知节虽然离开,但是依旧还有忠于他的人,因此圣人清洗了一些三千卫的人,那段时间里他百般劝说圣人,却依旧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此你父王时常忧心忡忡,每日愁眉不展,时常喝的酩酊大醉,”韩太妃轻声说道。她之所以对三千卫的事情这般了解,也是因为她陪着先永宁王经历过了这一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