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没有犹太人,不是他们心善,而是我们军团来过
之后的两天里,众人又连续参加了几场宴会,军团也在城里采购了补给。之后,他们继续往南,前往耶路撒冷。
其实这里大部分人,对于耶路撒冷是没什么兴趣的。哈菲兹的士兵本来就驻扎在这边,想去早去了。至于紫帐汗国的军队,对于这座城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汗国的国教,是拜上帝教。教义典籍,都是张大牧首那会儿,整理编纂成的。大家日常使用的经书里,只是在提及天兄故事的时候,会说一下他的祖籍,强调一下这里也是罗马故地。其他大部分经文教义,写的都是各种道理,和具体某个地方,没有太大关系。
而且,紫帐汗国当年的故都西安,才是拜上帝教最初建立的地方。当年,汗廷和教会
城里没有犹太人,不是他们心善,而是我们军团来过
那次,依然是靠罗马方面调停,才把苏丹放了出来,但不久之后,苏丹就被来路不明的刺客刺杀。此后,才出现了现在这个“埃米尔钦点哈里发兼任苏丹”的诡异情况。
也是因为如此,虽然大马士革以南的地区,紫帐汗国就没有多少实际控制能力了。但行军通过的时候,各地领主和商会依然十分欢迎,甚至热情到了让郭康觉得有些夸张的地步。现在队伍还没出发,就有很多商人找上门揽生意。军团只要制定好计划,提前派出军需官,租用当地人的仓库,就足够完成任务了。
郭康一度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过之前一次宴会,哈菲兹喝多了,就给他们吐槽过当地人的这种行为。
哈菲兹说,他在这里带兵,有挺长一段时间了,很了解这帮人的秉性。叙利亚和东边的两河、波斯人一样,都是十分古老的族群,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自然,也就有了众多经验——多到只有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才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反正他自己是不懂的。
但是,这些人又很弱小,不怎么会打仗。他们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太久了,现在没有人觉得他们有什么战斗力——包括他们自己。
因此,这些人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文化氛围。
这里到处都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客,欺软怕硬的小人,和左右逢源的墙头草。一方面,他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很是自豪,总是带着股傲慢,觉得自己比其他“野蛮民族”高出一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有自信,相反,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很自卑,对于自己的力量全无信心,稍微遇到强大些的人,就忙着下跪磕头,主动迎合对方,给人家服务。那种所谓自豪,不过是一种自我吹嘘和安慰的手段罢了。估计,这也是环境使然。不是这样的人,就无法在这个四战之地,生存下来吧。所以,这些叙利亚人,对罗马恭敬乃至谄媚,才是正常情况。毕竟周围这一圈,罗马人已经是最仁慈的统治者了,至少能保住他们的小命。哪天这些人要是不听话,也完全不用担心。找个老皇叔那样的人,让他们都进人头塔。剩下的人,自然就知道该尊敬谁了。
哈菲兹还说,这也是为什么,他和他的同僚一直坚持传统,只从山区购买奴隶,补充部队,而从不征召当地人。
勇士是一种珍贵资源,并不是到处都有的。他们这个文化氛围里,就容不下勇士的存在。就算胡大赐福他们,让他们中间产生了一位英雄,也肯定会被其他人出卖坑害。除非有人能整体扭转这种文化氛围,改变整个族群的习俗——但指望这种事情,还不如指望马赫迪出来呢。
相比起来,他老家山区的居民,虽然大多没什么文化,但至少勇敢而朴实,有正常的羞耻心,不是那种滑头滑脑的废物。还是这样的人,才更可靠。
郭康觉得,这好像也有些道理。
在他那个世界的历史上,虽然一直试图说情请降,但帖木儿并没有理会,大军没有遇到多少阻拦,就攻入了大马士革。城里有数万人被杀,连那个作为原典的倭马亚礼拜寺,都被帖木儿手下的圣战士们放火烧掉了。寺内躲避兵灾的老弱妇孺,也全都被一并烧死。幸存的壮年男女也都被卖做奴隶,工匠则被掠往撒马尔罕。
虽然这次躲过了兵灾,但战争威胁并没有远离,那些近在咫尺的突厥军头有多残暴,大家都清楚的很。或许就是因为如此,才会这么老实吧。
之后的几天里,果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来。随着军队南下,行军甚至越来越轻松了。
从大马士革到开罗,也是一条古老而热门的商路,虽然政治上已经分裂,但当地传统的大篷车队,依然在各个城市之间往来,运送商品。
就这样,在月中的时候,他们来到了耶路撒冷城外。
两个军团的士兵,加上哈菲兹等人沿途集结的马穆鲁克和本地辅助兵,已经有将近三万人了。自从被花拉子模雇佣兵屠城之后,耶路撒冷已经许久没有见到这种规模的军队了。早上,众人拔营出发,浩浩荡荡,列队在小山上行军,一时之间,声势颇为浩大。
军队里的高级官员,连同狄奥多拉等客人,骑马来到路边,观看准备入城的情况。这时,队列前部,郭康的大队里,头戴百夫长盔的李玄英,走到前面,大声带着大家,唱起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