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小说番外 > 第231章(第1页)

第231章(第1页)

  “据说仅仅是谢探花家附近,就捉了二十多个!”  “天呐,城里还有别的采花贼吗?我家窗户坏了还没修……”  “不用修,采花贼都去找谢探花了,看不上你家!”  “哈哈哈哈哈!!!”  ……  到处都是欢乐的气息,除了向家。  向家又有一个孩子在衙门候审,派去江府的护卫一个都没保住。向坤不好捞,捞了,外界还会传他看上了谢星珩,不够膈应的。  而江府附近,确实没人来盯梢了。但来观光打卡的百姓很多,附近百姓也很有“主人翁”精神,看见生人、可疑人等,都要过来问一问。  两方人马碰面,说一句采花,都要笑哈哈。  在这个气氛里,江知与接孩子下上学,从街上走一圈,都有很多人跟小宝贝搭话,问他们是不是谢大人的孩子,然后话连话的说他们长得好看。  小宝贝都被夸害羞了。  他们到了顾家,课间跟哥哥们闲聊,说以后要是考试,他们要考探花!  为什么考探花?  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美貌的最大肯定。  怎么得出来的结论?  好多人都在说啊!  知道采花贼事件的顾老爷:“……”  他若无其事放下杯盏,心想着:考探花好啊,有目标就有动力,那就加点功课吧。  他这样想着,还没落实下来,就听两个小宝劝上顾思勉了。  “思勉哥哥,你也考探花吧,我爹爹说探花是第三名,比第一名好考,你别考状元,又累又不漂亮。”  顾老爷:“……”  是该请家长了。  顾老爷请家长,不用问,一定是小宝贝调皮了。  江知与不去,让谢星珩去。  谢星珩:“……”  他这辈子,还没被老师骂过。  孟先生说他文章像狗屎例外。  他揉揉脸,感觉自己的脸皮还不够厚。  他想着,两个爹不是一直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他便去找两个爹,说小宝贝的老师要请家长。  作为爷爷,他们难得来京城,应该对孩子的成长有参与感。  江承海很警惕:“你憋着什么坏?”  谢星珩笑呵呵道:“怎么会呢?这还是他们老师第二次请家长,您当我不想去啊?这不是你们在吗,我还说把机会留给你跟爹爹……”  宋明晖暼他一眼:“你直说吧。”  谢星珩嘴硬:“就是普通的请家长,说说宝宝们的学习情况。有些功课,需要家长配合,让我们过去聊聊。”  宋明晖懒得拆穿了。  他都知道“差生家长会”了,还能不知道是什么事需要家长配合?  次日清早,宋明晖跟江承海送宝宝们去上学,顺便见见顾老爷。  江知与在门口目送他们走远,跟谢星珩说:“小谢,你肯定会挨骂的。”  爹爹不会说什么,父亲肯定会骂他。  谢星珩掏掏耳朵,不当回事。  被爹骂又不丢脸,被老师骂,他心里怪怪的。  “没事儿,爹在我左边骂,我还能把右耳朵递过去听。保准一字不落!”  江知与感叹:“脸皮真厚。”  谢星珩否认。  他要是脸皮厚,今天就亲自去了。  他跟江知与说:“看样子还得缠缠何师兄,一个严师不够用啊。”  江知与:“……”少霍霍人了。  有顾老爷教书,何师兄肯定不会再教宝宝们认字读书,只会教他们武艺。  武艺的话,江知与就能教。  他琢磨着怎么制造个严父形象出来。  跟他们预料的不一样,顾老爷这次请家长,是说的好事。趁着孩子兴头浓郁,不用打击训斥,先稍稍加点课业,家长配合着拿“探花郎”说事,激励他们多坚持一阵。  等探花郎的目标失效,再做别的安排。  江承海嗓门大,笑得很开心:“以后家里再出个探花郎,我做梦都笑醒了!”  两个小宝被接回家了,闻言赶着献宝,抢着说他们一定会考上的。  江知与跟宋明晖看天玑宝宝的眼神有几分怜悯,似有所感,父子俩抬头侧目,相视一笑。  江知与振作精神。  现在说这个太遥远,但未来可期。  赶着冬季下雪前,江承海跟宋明晖要告辞返乡。  丰州县有冬季活动,江家是主办方,得有个主事的人在。委托给舅老爷,百姓们会觉得差了点意思。  一年到头最大的活动,全县百姓都参与,江家自然不能缺席。  再者,他们过来只是为着小团圆,给宝宝过生辰。忙完生辰,确认府邸周边不会有人来盯梢,他们也无法帮忙对付向家,早些回去为好。  既能兼顾家事,又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早日把这件事收尾。  谢根夫夫俩要晚一阵返乡,可能会留在京城过年。谢根在农庄教郭家人孵化鸡鸭,陈冬每天上顾家,教几个夫郎怎么正胎位、接生。  苏冉还请了几个京城有名的稳婆来做交流,也靠着娘家的关系,请了个老太医过来。  会编写成书的教程,须得严谨。否则轻了都是一尸两命,他们赌不起。  这书编成,要通过老太医的关系,去太医院过一遍。确认无误,再做教材小范围教学。以后慢慢普及到更多的地方。  就像江家农庄培养兽医一样,一批批的成材,去往各地,然后在各地继续教人,进行职业普及。  谢川就暂时留在家里读书,谢星珩会每天给他带卷子来做。  写完试卷,他根据书单看书就行。  谢星珩强的可怕,在他的一番社牛进击中,翰林院的院长都给他出了两张卷子压箱底,霍叔玉也给他薅了羊毛。  要不是还没单独跟那位霍首辅见过面,谢星珩高低得厚着脸皮磨一磨霍叔玉,让他求求首辅爹,也出张卷子。  半个翰林院的人出的卷子,够谢川做一年了。  批改无忧,谢星珩就能看。拿不准主意的,再带回翰林院。  这种师资,整个大启朝都找不出第二个。谢川有福啦。  所以,谢星珩跟大哥大嫂商量,把谢川留在京城教养,夫夫俩虽舍不得,为着孩子的前程,也答应了。  在两个爹返乡前,谢星珩休沐,如约带着夫郎和孩子,拿上礼品,去沈家拜谢沈钦言。  城内有关探花、采花的议论还在持续,出街这一段路,小宝宝迎着风,还跟百姓们打招呼。  他俩竟然还会说这种话:“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是漂亮宝宝的?”  谢星珩跟江知与差点笑死在路上。  到了沈家,谢星珩叫他们热情点喊爷爷,多撒撒娇。  大人的恩怨不牵扯到小娃娃,沈钦言喜欢孩子,就哄哄他吧。以后还要求人办事。  宝宝们听话点头,进了家门,就迈着小短腿跑开了。他们第一次来沈家,不认得路。  但没有关系,他们有嘴巴,他们会喊“沈爷爷”,一路跑着,都有家仆在四处领着他们去正确的方向。  赵管家在后头,接过谢星珩递来的两只食盒。  一只食盒里是炖得软烂的蹄花,一只食盒里装着两只蜂蜜烤鸭。另有两坛果酒。  果酒珍贵,等南地路况好一些,就可以建设酒厂,来做果酒。这也是挣钱的好东西。  现在不行,路难走,运送途中能碎大半,得不偿失。不如果干稳妥。  今天过来,谢星珩很正经,孩子哄着人,谢星珩也跟沈钦言聊聊事业。  沈钦言在南地做过官,受当地人推选,成为县官的。  他在南地做过许多尝试。蜂蜜太散,果子保质期短,林木多而密,最终是做的木头生意。  那几年确实让津口县的经济好转,但这是饮鸩止渴,长远不了。  他当时提议是,各族须得团结一致,卖木头的钱,先不用急着用,都攒攒,然后建设酒厂。  只要他活着,不管境况如何,总有几分面子,写信给旧友,能得到制酒之法。不愁没办法做。  津口县是南地的入口,路难走,还有一条长而曲折的山道。  但只有这一条路罢了,过了这条路,海阔天空。  他们熬一熬,必有出头之日。  可沈钦言在南地服役几年,上任之期短,百姓们攒了些钱,始终不够。还能为着酒厂,不过日子了?  他们要娶亲,家里要盖房子,还要看病。很残酷的一点,女人夫郎生病了,熬不过去,没就没了。男人生病,依着价位,价格适中就抓药。是劳动力的考量。  他们经不起一点变故,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家里就揭不开锅。  沈钦言叹气:“这就是你与我最大的不同。我不会出钱去盘经济。”  官商不分,是大忌。  清算起来,剥皮剔骨,流尽热血,都洗不清污名。  这也是谢星珩聪明的一点,或者是穿越给他的最大金手指。  他知道改革开放,知道国企。在时代限制之外,他能提出这个“无私”的概念,清清白白的把产业国有化。  在钱权皆无的时候,他换来了不可估量的声望。  沈钦言品着果酒。果酒味道不够纯,甜里带涩,回甘也涩。过口当个新鲜玩意儿品尝还不错,如好酒一般连喝痛饮,却是不能。  但这酒后劲很足,初时不觉得,聊一阵,沈钦言明显感觉到了醉意。  他说:“冲着这个后劲,这酒就能卖上价。”  谢星珩笑道:“这是去年带来的陈酒,味道不够好。等明年,明年应有新酒送到,我送来给你尝尝。”  沈钦言只是点头,没应话。  他转而看向江知与:“常如玉想让你帮着打理几个铺面,你有空吗?”  私下里问,就不是办差事。是打白工。  江知与不缺银子花,还有自己的事业,不必做这种事。但他说有空,想试试。  他的机会在林庚那里,也在常如玉这里。  林庚那里还要好久,常如玉这里是看得见的希望。  这几间铺面打理好了,来年向家的资产归公,常如玉为着军饷,会力争一下,或许会因为他的挣钱能力,帮他讨个皇商做做。  哪怕是最末等的皇商,他都满足了。  鱼跃龙门,跨阶级的事,总要多多付出。  他们在沈家待了一早上,中午留饭,吃完说两句客套话,就告辞离开。第159章采花(捉)  十一月初一,江承海跟宋明晖返乡。  早饭后收拾行装,来时大包小包,走时轻装上路。京中特产都不拿。商队往来多,他们什么都不缺。  两个小宝年长一岁,又上了学堂,知道离别的意思。  他们心里舍不得,嘴上懂事,说着贴心的话。  他们说:“等宝宝长大,就回去看你们。”  把江承海跟宋明晖听得心口发酸。  进入十一月,江知与接了常夫人的请柬,去常家拜会,接手常家的两间商铺代为管理。  他当天就去了铺子里,清点存货,看账本,找来掌柜和小管事,从日营业额到进货渠道,从销售方式到主要顾客群体,他一样样了解。想要在年底时,想法子做出成绩来。  到了年底,各家各户都会采买,这时接手,有点仓促,也是机会。  常夫人说了,两间铺面交给他,再支出一千两银子给他。还未结算的货款、账目,都不再交给常家。  她只过目账本,不插手经营,也不会从中拿钱。不论江知与怎么经营,她等两年再看结果。  一间铺面是个成衣铺子,一间是牲畜行。  成衣铺子的销量过得去,不算太好,也算不上坏。月月有盈余,算不得大买卖。  牲畜行的收入还不错,不过养殖成本在那里。总体来说,也不算大买卖。  成衣铺子能说是生意,牲畜行交给江知与手里,目的就很直白。常家想要个兽医入驻,也想扩大规模。  因此江知与确认过,看常家对地址有没有要求。  这一块儿的事务,都是常夫人跟江知与谈。  暂时不用到常家的庄子上,可以跟江家的庄子合作。省一些精力。  江知与是官家夫郎,常如玉肯定了他们夫夫俩的才干,不好把江知与当白工用。  跟江家的庄子合作,也是给江知与的报酬。  这样说来,江知与就有主意了。  牲畜行今年没法子操作,他清点过牲畜数目,另外去铁匠铺问过犁的价位,计算一番,让伙计现在就去附近村里做宣传。  开春后,牲畜行的牛、驴、骡子,都能出租给农户使用。第一年开展新业务,首单免费,第一百单免费。  犁地一天,收费十二文,比一个壮劳力的工钱低,但效率更高。省下的力气,可以去播种,也能省点口粮。  牲畜数目有限,春耕要抢日子,有需要的乡亲们尽早下定。  一文钱登记,不需要随时来退款。牲畜到田间,再结算尾款。  牲畜行平日就有租赁生意。  驴子、骡子租用的较多,很多人在城内短程赶路,会租个牲畜代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