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哥儿想了想,决定搭着学点乐理。 下午,江知与带他去看乐器,他看了吹箫和吹笛子的姿势,决定选笛子。 乐师好找。海城的小院很鼎盛,吹拉弹唱样样会的人不在少数。 当地乐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的乐师,人品各不相同,江知与让岚哥儿选人,锻炼他看人的眼力。 官家选人,有挑的权利。 一帮人排着队,进来自我介绍后,又出去静等消息。 岚哥儿看了三轮,选了个话少,穿着比较破旧的夫郎来做先生。 他给江知与的理由是:“我看他擅长的乐器挺多,本事是有的。但没混出来,多半是他不善言辞,在小院混不出名堂。小半是嘴笨,得罪人了。我们正经学乐器,不需要油嘴滑舌的先生。” 好不好的,江知与都先定下。日久见人心。 这头结束,他俩暂时不忙别的,叫人买菜,做些庭哥儿爱吃的,再炖个汤,为庭哥儿放假做准备。 岚哥儿要去接,江知与就跟他一块儿。 到了官学附近,他们不进去,就近找个茶摊坐等。 来得不巧,还叫他们听见一批小学生叽叽咕咕的说要堵人,把人揍一顿的事。 江知与回头看他们,年岁都不大,应该跟庭哥儿是同窗。 刚收回视线,他又听见了熟悉的名字。 “等江庭出来,就让他去北巷,到时我们再从两边出来,夹击他!” 江知与:? 岚哥儿捧着茶杯的手顿了顿,也朝那群小学生投去了目光。 这是做什么? 父亲不是说弟弟没有被人欺负吗? 江知与又一次打量他们的个头、面貌,以此确认,这些孩子确实年纪不大,都是十岁左右。 庭哥儿怎么得罪这么多人? 这就是庭哥儿最近忙的事? 都是小孩子,江知与不好出面,他们暂停喝茶,远远跟着。 岚哥儿问:“待会儿打起来怎么办?” 江知与说:“那你就去救救弟弟。” 岚哥儿瞬时兴奋了。 他跟着爹爹学武几年,还没找人打过架呢。 有了期待,他对弟弟的担忧都弱了不少。 没等一会儿,他们果然看见庭哥儿朝北巷走来。 他还懂事得很,不让书童跟过来。 岚哥儿站在街口的书斋里,探头往外看,他弟弟目不斜视的从他面前经过。 还在笑呢。 这场围堵来得很快,庭哥儿刚进巷子,街上躲着的小学生们就立马跑过去堵人。 庭哥儿听见动静,发现对方人多,已经想跑了。 当时巷子还没被堵住,但耐不住对方人多,结成了一道人墙,推推搡搡的,愣是把他挤到了巷子里。 庭哥儿大声喊书童的名字:“勤学!快喊救命!” 勤学跟他年龄相仿,不过是个半大孩子,被这阵仗吓得懵了一瞬,好歹是个衷心护主的,懵完还知道跑过去救人。 边跑还边喊“救命!杀人了!!” 岚哥儿默默缩回了踏出去的脚尖。 这下好了,不用他救了。 路上百姓吓坏了,胆小的在乱糟糟的奔逃,胆大的还来问哪里哪里。 更有见义勇为的,问着问着,就跑过去搭把手。 他们进了巷子,发现里边都是些小书生郎,还以为是哪家公子遭遇了刺客,忙让他们跑。 只是想堵个人的小学生们,在这个乱哄哄的氛围里,有人不明所以,真跑了。 有人知道是江庭的书童胡乱嚷嚷,气得走之前还要推江庭两下。 江庭不给他们白推,趁乱往墙上抹了满脸灰,也大声喊:“杀人了!救命啊!” 一看乱象就急忙跑过来的江知与:“……” 喊话喊一半,突然看见亲爹的江庭:“……” 父子两个,一个在巷子里,一个在巷子口,半晌无言。 岚哥儿慢一步跟过来看,嘴里也在喊话:“爹爹,爹爹!有官差来了!” 这点事,不至于闹到公堂之上。 江知与跟官差们沟通一阵,解释清楚,把孩子们带回了家。 别人家的孩子他管不着,自家孩子要被群殴,他却很想问一问缘由。 无奈海城形势复杂,官家子弟成天耳濡目染,对杀人之事害怕,但对官差,着实害怕不起来。 问话不顺利,暂且作罢。 回家的路上,一家三口无话。 到了家里,江知与关上门,让庭哥儿如实招来。 “他们为什么要堵人?” 庭哥儿老老实实都说了。 他没受到欺负,反而还被很多人奉承讨好,但这些人都有目的,都说他家哥哥长得好看,想要结识一番。 偏又不凑巧,还让庭哥儿听见他们背后议论,说江家的糖厂如何如何挣钱,现在跟岚哥儿认识,就是青梅竹马。 庭哥儿就不舒服了。 他往家里写信,都有人要搭着送东西,他不同意。这些人还去买通官学的小厮。 如此一来,庭哥儿就不送信回家了。也着实生气了。 他就做了一点点的挑拨而已。 “他们都想讨好哥哥,那他们就是竞争者。哪有竞争的人好成一派的?他们自己要争的,活该。” 但他操作的范围太大了,又太急躁了。 这么短的时间里,给他示好的人,都莫名其妙倒霉、被教官训斥,互相凑一处吐槽吐槽,就发现了不对劲。 这才有了假期堵人事件。 江知与跟庭哥儿听完,紧张的心情随之放下。岚哥儿看他的眼神都柔和了:“你还会生气?” 这事是信息差的原因。 各家盯上江家的财富,看上糖厂的体量。在江知与这里的试探,被娃娃亲挡了回去。但孩子们还在努力,从情分的角度入手。 这点大的孩子,藏不住心事,行为又太粗糙,让他们惹到了庭哥儿。 他这事没做错,江知与把他夸了又夸。 很好,知道爱护哥哥。 就是手段太嫩了。 江知与顺势给他们兄弟上一课。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设局算计人,自己怎能被卷入其中? 同样的挑拨,他们自己要争,为什么不能是互相攀咬呢? 这个岁数的孩子,自尊心重。夸一贬一,拉一打一,就够他们内乱了。 庭哥儿没法撇清自己,也能让自己呈现无辜状态。 他无意造成这样的局面,劝架时,再茶言茶语火上浇油。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既然表现得无辜,就会有少数人会成功混到他身边。 真的介绍岚哥儿给他们认识吗?想也不要想。这些人目的不纯,那便在攀咬结束以后,一并料理了。 庭哥儿事后能把话挑明,摆出受害者姿态,以为他们对自家哥哥心怀爱慕,原来都是爱财之人。有辱斯文,令人不齿! 这个收尾,也能是“淘汰者”对“上位者”的攀咬。 自己的失败固然让人心寒,但别人的成功,更加令人恼恨。 兄弟俩:“……” 他俩一块儿星星眼:“爹爹好厉害!” 因这个小插曲,上午晃眼就过去了。 午饭他们三个吃,下午选购乐器,上第一次的音乐课。 庭哥儿在书院学了乐理,但跟得很吃力,如今就从头开始听,还有哥哥陪他一起,他乐滋滋的。 到日落时分,上课结束,家里又备上晚饭。 谢星珩下值回家,看桌上都是家常小菜,但有一砂锅的海鲜粥,可谓是乡味与海味俱全。 另有鸡汤和蜂蜜烤鸭,又做了红豆沙福饼。 口味搭配得杂,照顾到了一家四口的喜好。 谢星珩回屋脱了官袍,披件外衣,出来洗手,两个小宝颠颠儿地跑来给他挽袖子,一人一边,配合得可好。 “不错,都是孝顺好孩子。” 江知与给他们盛汤,家里不缺肉食,各自都是喝点纯汤水,余下的汤和鸡肉,就分给家仆们吃。 他又拿刀切烤鸭,岚哥儿爱吃烤鸭,喝完汤就眼巴巴等着,拿上鸭腿后,才仰脸甜笑:“谢谢爹爹。” 江知与给庭哥儿也分一只鸭腿:“给你爹说说你做的好事啊,让你爹夸夸你。” 庭哥儿扭捏起来,还害羞上了。 演技拙劣,谢星珩一眼看透了。 他是个会捧场的老父亲,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他不扫兴,问岚哥儿知不知道。 岚哥儿知道,就让岚哥儿说。 等岚哥儿说完了,谢星珩果真连夸带赞,把庭哥儿捧得真害羞了。 然后谢星珩说:“爹教你,你做了好事,要人夸奖,你就不要自己说。要别人来说,别人说,你听着爽,也少了自夸的成分,听的人观感好一些。” 就像今天一样。 庭哥儿嘿嘿笑:“我记住了。” 但岚哥儿被人盯上这件事,着实让谢星珩恼怒。 原来不止是高大人啊,他要去会一会这些狗东西。 若是真心爱慕,考虑到古人早熟,谢星珩理解少年春心,不爽就不爽了。 但这事给他们弄的,也太膈应人了。还让他对岚哥儿的安危很不自信。 鱼龙混杂之地,不用期待道德底线。 他决定明日下值就去找刘进贤喝酒,带上岚哥儿,让他认识认识刘家的孩子们。搭个关系。 再让刘进贤引荐一下,谢星珩要认识一下盐课司的人。 另外,巡盐御史是都察院的人。谢星珩跟都察院渊源颇深,他在里面待过几年,与御史们的感情都不错。 巡盐御史述职时,他见过。 都察院接连两任一把手,一个是他师叔,一个是他好友。这个面子得给。 这些关系走动起来,别人行事就会多有顾忌。岚哥儿又没到待嫁的年龄,这两年可以过个安生日子。 再者,他最近整理了攻心策略与操作之法,已经整理成册,尽早给刘进贤送去,好早日传到外地,在舆论战上推波助澜。 他晚上跟江知与说起这事:“最近若不忙,就少出门,先不急着教岚哥儿办事。等我这圈走动完再说。” 江知与应下,听他的话,还叹气:“海城的风气果然不同,没见过这么直白图钱的官员。” 别地的官员,尤其是京城的,做什么都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遮掩。海城的官,是真的毫不掩饰。 谢星珩嗤笑:“每天泡在这种贪腐之地,只怕早就忘了什么叫礼义廉耻。” 这话题揭过,谢星珩又夸上了庭哥儿。 “我还以为他没脾气呢,这事做得不错。” 江知与也是笑:“岚哥儿都惊讶了。” 兄弟和睦,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好好好。 谢星珩摇头晃脑:“子女不和,多半是老人无德。由此可见,我们俩的德行上好。” 这都什么跟什么? 江知与好一阵笑。 隔天,江知与准备了一份上门的礼,谢星珩下值回来,换身衣裳,就带着岚哥儿,拿上礼物,装上他的舆论战小本本,去刘家拜访。 岚哥儿头一次单独跟着谢星珩出门走动,一路上都很是开心,坐都坐不住,一会儿掀开帘子看看,二会儿又傻兮兮笑笑。 谢星珩不跟他讲人心险恶,只说带他去蹭吃蹭喝。 家里不缺吃喝,他如此说,岚哥儿就以为刘家有好东西招待他们。 幸而刘进贤会办事,三四月的时令海鲜他都上桌了。这不比之前吃的存货,这些真真肥美至极。 谢星珩连吃带拿,刘进贤当场就给他打包了两份。 看时辰还早,让家仆送去江府,又跑一趟书院,给江知与和庭哥儿尝尝鲜。 谢星珩上门来,带着孩子,孩子还是个小哥儿,刘进贤人精一样,眼珠子转转就会过了意,让人去把他家几个孩子叫出来。 刘进贤子嗣兴旺,正妻生了两个,妾室统共生了五个,一共有七个孩子。 最大的去年成亲的,夫夫俩都在家里住着。最小的,今年才五岁多点。 孩子们出来,谢星珩认个脸熟,就让岚哥儿跟他们玩,他跟刘进贤去书房议事。 谢星珩先把书册给刘进贤看。 舆论战在古代没形成规模,多数是比较粗浅直白的,在民间散布谣言,时间短,发展快,走向直接。早没做铺垫,一旦生势,很快就能发现是有人别有用心。 谢星珩参考现代的一些案例,把计划定得更加柔和、自然,也更加戳心窝。 也因此,这个计划,不能临时推动。要日益加深,也要在当地形成势力,给百姓们实质性的帮助,让舆论深入人心。 攻心之策,内外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