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皮痒痒(捉) 四月中旬,丰州县来了进士观光团。 取中状元的顾慎行,携带夫郎和数个同年进士,来丰州县玩。 有举人观光团在前宣传,吸引来的进士们都想下乡看看。 看看肥料使用情况;看看“作坊”扩大,从家庭式工厂转为面向百姓的招工后,给百姓们带来的影响;还想看看“采购”和“订单外放”的操作模式。 取中进士的人,会直接任命官职。 排名靠前的,能留任京官。像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去翰林院做修撰、编修。其他排名靠前的,能选馆,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其他的进士们,或是填充六部,或是去地方任职。 今次来丰州县的进士们,什么情况都有。 顾慎行有文采有家世,也不端着架子。如此年轻,取中状元,他要攒局,又与地方发展有关系。探亲假有空闲的人,都答应来。 他也会来事,来都来了,礼物少不了。 听说谢星珩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他跟他夫郎都给小宝宝准备了见面礼。 又要去家里拜访,给长辈们带了茶酒。 同辈之间,给江知与带了两匹锦缎,给谢星珩带了两箱子书。 这份礼着实厚重,不知道的还以为谢星珩是状元郎,顾慎行来攀交情的。 顾慎行跟谢星珩相处时日短,在京中那一阵颇为聊得来,现在重新联络上,他朋友还帮他加盟了糖果屋,关系就更加紧密。 他这次过来,不跟谢星珩玩虚的,就是想要些能利民的东西,他也想做一番事业。 观光团人多,这些进士只等上任,谢星珩招待谨慎,依然喊来了朱聿和许行之,另外又给孙知县递帖子,看孙知县那边有没有人脉需求,也来给他们说说发展中的丰州县。 对其他人是客气谨慎居多,对顾慎行,谢星珩就真诚些。 “你这几年在翰林院,要说闲也能很闲,要说忙,你几年时间都不一定搞得完。”谢星珩起了个头。 顾慎行聪明,立即知道他的意思。 他听朋友说过,丰州县有扫盲班,全民向,有空就能来。 还会评优,从“学生”里选拔“老师”。识得一个字,就教别人一个字。学生免费入学,但选上老师,还能有兼职的工钱。 百姓识字难,扫盲对他们的诱惑很大,也不拘身份地位,宵禁之前,有空都能去。 又能学字、学算数,又能挣钱。他们动力很大。 顾慎行自己是读书人,就更加明白扫盲的意义所在。 他出身世家,也就比常人更懂得,为什么纸价能降下去,各种价位普及,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而书价却降不下去。 真能推广普及教育,像他这种世家就会有“危机感”。 但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谢星珩跟他说:“教育很难,你可以试着做,而且不止是扫盲,很多科普性质的东西,都能做。比方说百科全书、生活技巧之类的。” 顾慎行是在翰林院任修撰,忙与闲都在于他是不是坐的冷板凳。而做事业,则要看他愿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 扫盲不仅是识字,也能将简单的东西推广开来。 教百姓一些简单实用的生活技巧,让他们获得其他的信息,更好的过日子。 顾慎行让谢星珩举个例子。 谢星珩说:“很多百姓出来买东西,都自带一杆秤,为什么?因为知道商家会作假。普通百姓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银子,但他们对银子的成色一清二楚,为什么?因为他们上当吃过亏,好好的银子,分量不变,转手之间就跌了价。” 可以教他们怎样分辨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坑,也能教他们怎样种好地、养好牲畜,还能教他们怎样读好书。 也能根据地方特质,做植物、动物图鉴,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能入药,什么能进行人工养殖。 了解得多了,满世界都是宝贝。 以此为参考,还能教百姓基础的裁缝技巧。不需要做多漂亮,合身、结实就够了。 还有纺线、织布、编织等普通人家都能做的东西,做基础的教学。 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兼顾到,但能惠及大部分的人,这事就成了。 他们能增加收入,手里就有了银子。人活着就是花钱的,他们总归要吃要喝要穿,一代代的人,离不开吃穿住行,到时候这些钱又会流到市场上,经济就活了。 顾慎行在京城,不如地方官好施展拳脚,但他以后的上限高。 他出身世家,书香门第,搞教育再适合不过。 顾慎行一针见血:“你说得很对,可是你说的这些东西我都不懂。我可以从我家现有的生意里,看看有什么门路,直接拿来用,但我不能顾及到方方面面……” 他已经比一般的书生灵活,这方面经验实浅,兼顾不到也正常。 谢星珩笑道:“你只要愿意做,我就能给你把这事盘活。” 话说得简单,怎样涵盖各行各业的技巧,怎样说服老师傅交出看家本领,那可真难。 顾慎行让他别卖关子:“说说啊,我兴头正浓。” 谢星珩说:“人这一生,所求为何?一为名,二为利。以利诱之,花费太高,国库都耗不起。但扬名是件简单事。” 顾慎行原想喝茶,茶杯都捧起来了,听到这话,又把杯子放下。 “敬之,过分了啊。” 他一家文官,出了些大学士,担任实权的人少,外派的亲戚没有成事的,若不是家大业大,朝中有人打点,考功都过不了,一辈子都别想升调。 也因此,家族思变,自他这一辈起,读书之外,也重人脉与实务。 他幸运,赶上好时候。他能读书,也能交友,各处完美符合家族要求。这般境况之下,家族鼎力扶持,到乡试时,也只在书生圈子里有才名而已。 这也是他乡试以后,愿意舍本结交谢星珩的原因。 纵观百年科举史,有几个人能在秀才时就扬名京城,让全省的书生都知道他? 谢星珩还不是耍耍嘴皮子,静安县还好,粮食嘛,不愁销路。 禹南县可是实实在在盘活了。他爹说了,朝廷都对这个法子赞许颇多。 谢星珩的原籍枫江县,因他一番宣传,带起了咸鸭蛋风潮,现在京城百姓一提咸鸭蛋,就能想到枫江县。 而文人里,也兴起了对千亩荷塘的观光风潮。 谢星珩还把他的赘婿身份牢牢焊死做身上,加强记忆点。 他们想到枫江县,就会想到来自枫江县的赘婿书生。 想到赘婿书生,就自然而然记起谢星珩。 所以扬名不是简单事,只是对谢星珩来说简单而已。 比如说丰州县。 他即使不给同年们寄信,等朝廷发现丰州县的变化,他的声名一样能扬出去。 两人又聊了些扬名之法。 面向百姓的百科全书,生活技巧,甚至动植物图鉴,只有真的走进百姓家,才能让参与进来的人扬名。 绕来绕去,竟还是绕到了“扫盲”上面。 任重道远。顾慎行稍作思考,决定先做准备再说。 这个筹备,他吃不了亏。 即使最后没能推广普及出,于家族来说,这些书籍也有大用处。 最要紧的事情聊完,接下来几天,顾慎行就很合群,跟着进士团到处走走看看。 和举人观光团的流程一样,鸡鸭孵化基地是必去地点,带他们看生命的诞生。 牧场因牛羊数量增加,春天里进行繁殖配对,饲养员和兽医们现在还在忙着做记录。 动物们也有喜好,有的摆在一起,哪怕关一个畜棚,它们不喜欢,也就无法实现配种目的,需要更换“相亲”对象。 这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谢星珩跟动物世界的解说员一样,跟他们讲述牧场动物的习性与日常活动的趣事。 畜牧业跟农业,是进士们重点关注的项目。要将农作物跟动物制品变现,需要跟商务接轨,他们是选择了解一下模式,但不深入探讨,决定到了地方任职以后,再找别的商人合作。 谢星珩在忙碌的时候,江知与也在忙。他忙着进行“夫郎社交”。 那些早年学过的东西,多年没有机会使用,突然等来顾慎行的夫郎,江知与才有了用武之地。 顾慎行的夫郎苏冉出身好,受到的教育也是知礼守礼,客客气气。 他俩连着相处三天,把能说的场面话都说完了,再见面都有点相顾无言。 把崽崽叫来玩,都只续上了两天的场子。 江知与需要尽地主之谊,也不想给夫君丢面子,很费劲的在想还能说什么、做什么。 苏冉跟他一样的想法。大老远的来丰州一趟,夫君跟他说了,谢星珩是个有本事的,得把关系维系好。他也不想为难江知与,也绞尽脑汁去想话题。 两人最后默契选择去糖厂转转。 顾慎行加盟了糖果屋,会在京城开铺面。这间铺子会是苏冉打理。 糖厂又做了微调,最大的改变是新增了两个“实验”工坊。 会试用模具,也会尝试着做新品类的糖。其他的工坊如常运转,这边的实验结果成熟后,就能无缝接轨,能把工时、人力都省下来。 这些试验品,也能满足铺面的“尝鲜”展示区,是优惠品。 限量,且没有固定日期上架,买到的人纯靠运气。能增加糖铺的客流量。 江知与越来越爱搞事业,说起这些眼里都有光。比客套的尬聊生动,讲话也有劲。 苏冉比他保守些,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的向往。夫君想了解的东西,他就多多了解,认真记下。 糖厂的加盟商模式,他们在家里研究过,都对此加以肯定。只是受限于人脉,这种模式能走多远,成多大的事,都难说。 苏冉问他:“这个是你夫君的主意吗?” 江知与点点头:“我跟我朋友一起有了想法,我夫君进行完善了。然后趁着他同年们来丰州时,做了个小小的宣传。” 苏冉听说过。 谢星珩对外把他夫郎夸了又夸,有本事,又伶俐,愿意想,执行力高。还做出了数尺。 他还听说,江知与已经在外面做生意了。 直接问不太好,他实在是好奇,问江知与:“那你做生意,感觉难吗?外面做生意的都是男人多,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江知与都跟他说了:“我要是一个人去做,肯定会有很多不便之处。” 除了样貌,还有排外心理,以及男人们对夫郎的瞧不起。这会自然引发他们的抱团。 都抱团了,欺负欺负他,又怎么了? 糖厂里走走转转,两人的话题终于变得接地气。 苏冉是照着当家主君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在家里时,也料理家务、管理农庄和铺面。 不过他是比较常规的那种,跟江知与从前一样,家务事以人情往来、人员的调动与增减为主。农庄和铺面,以查账、收账为主。 再说到熟悉的话题,他们就更聊得来了。 江知与从前学过这些,现在正经管理过农庄的大小事务,又出来跟徐诚合伙开场子、开铺面,知道许多从前会惯性忽略的东西。 找话题是有技巧的,江知与先说了跟秦六爷的生意。 万斤蔗糖的订单,听着就是大生意。 苏冉发出“哇”的声音。 然后江知与跟他算账,也就五百两的生意。零零总总算下来,利润就一二百两。 苏冉眨眨眼。 把这个数字记下。对数量跟银钱的数额,有了个参考。 再说零售和日常开销,他就有数了。 料理家务、管理产业,也是一门高深学问。 到进士观光团要离开丰州县时,苏冉对江知与又是佩服又是羡慕。 江知与有跟谢星珩交流信息,知道谢星珩跟顾慎行说了什么。 他也知道对于普通夫郎来说,突破自我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现在有一件苏冉能做的事,不需要他出来闯荡,只需要利用家里的资源,再做整理,就能帮顾慎行成事。 “从动植物图鉴开始收集,生活技巧、百科大全就慢慢积累。这个需要识字率,你们可以从‘每日一字’的公益活动开始,每天定时定点教一个字。” 每天一个字,只教常用字。 常用字的目录,可以从扫盲班拿。 百姓们都知道读书贵,这种每日一字的教学会具有一定吸引力。 虽说量少,可他们也忙啊。都有营生的,哪里有空天天费劲学? 只一个字的话,可以家人分工。 大人们可能不会来,家里有孩子的会试试。 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就不提男孩读书科举了。识字的哥儿姐儿,在相看时,是加分项。 苏冉听得眼睛亮晶晶的:“常用字教完,就教他们词组?” 也需要是简单词组,增加普通百姓的词汇量,加强理解力。 如果大面积的扫盲做不到,这种小范围教学,也能帮顾慎行做教育试点,抓取数据。 苏冉记下了,走之前还颇舍不得他。 “我等你们来京城安家,到时我们也能常常聊天说话了。” 他这是委婉祝福。祝谢星珩能取中进士,名列前茅,留任京都。 江知与谢过,又各自交换了信物,说好要多多往来,有事就递个信儿。 而谢星珩那头,一如既往,又在进士里拉了三个加盟商。 这次愿意加盟的人,有一个是因谢星珩展现出来的才干,愿意卖面子,释放善意,以后便是朋友。 另两个则是会去地方上任职。当官是个费钱的事,有点良心的人,甚至会倒贴钱。 贴补县衙、养一班子干活的人,也可怜治下百姓,各处都要花钱。 而为个人前程,也为余生顺当,上下打点少不了。这都需要银子。 卖糖是个好营生,他们做这个营生,本来就需要铺面,可以将这个花销忽略。 至于糖铺取什么名字,他们无所谓。糖果屋就糖果屋,没关系。 重要的是,这些糖拿到手,就能转卖,倒手之间,就是将近两倍的利润,实在可观。 现有的七个加盟商,都没给糖厂带来直接的利润,主要是糖制品的需求增加。 江知与已经根据地图,又请了很多镖师,再结合父亲跟舅舅的经验,选定了分厂地址。 都是水陆两通的好地方,当地次要作物里,有种植糖原料。 定下送货地点,他脑子里就有相应的坐标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