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夫郎的现代小相公小说免费 > 第272章(第1页)

第272章(第1页)

  动了常如玉,战局就会如山倒,再无悬念。  张遵祖继续被收监,霍叔玉让人每天颠倒问题,轮换着,高强度审问。  只要张遵祖说话有出入,就要被狠狠训斥威吓一番。  以这种强度,他得失心疯,是迟早的事。  在张遵祖被审讯的同时,一行锦衣卫带着圣旨,先行出发去海城。  在他们后面,有一批奉命查案的人跟着。  杀常如玉的圣旨先到云川。  常如玉在帐前跪地接旨,以他的心性,听见皇上要他祭旗的时候,都有些懵然,“什么?”  宣旨的太监目露怜悯,温声重复了一遍。  附近的将士都不可置信的抬起头,情绪由懵转怒。  他们不敢明着骂皇帝,只能说朝廷有奸臣、太监假传圣旨。  常如玉拿圣旨仔细看,确认无误,他闭眼静立,顷刻间,满身疲惫。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军旗前的动静很大,常如玉面前,拦着一批又一批的士兵,更远处的,还有叠出声浪的呼喊,让常如玉别去。  在云川兵屯十里外扎营的林庚,带着一队精兵,飞马疾驰,还没到地方,就远远听见了这些声音。  兵屯都是男人,喊声厚实雄浑,但他从里面听出了悲愤苦求的心痛。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朝廷会在战时斩杀大将。  他们只知道,常如玉没有犯错,是个好将军。  林庚让人叫阵,见了人,他让带个口信给常如玉。  “山河破碎,外敌未清,奸佞未除,望常将军为民三思。我敬佩他是忠义之士,但我瞧不起他因忠义盲听盲从。言官可死谏帝王之错,常将军文可治国,武可战天下,却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据理力争的勇气,今日就算死在这里,也是愚忠!”  林庚等了会儿,又一次叫阵,让人传话。  “常将军明知此事不对,却不辩不争,让帝王痛失大将,是为不忠!  “数万士兵在此驻扎,主将贸然赴死,置他们安危不顾,是为不义!  “家中老母尚在,他将常家儿郎尽数带出来,无一人归家,是为不孝!”  “常将军要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圣旨,做不忠不义不孝之徒,那便算追随你的下属一腔热血错付了!”  兵屯里的声音逐渐弱下,缓缓归于平静。  没一会儿,常如玉单人单骑,提枪出来。  林庚挥手,让精兵们后退。  两人又一次见面,常如玉直接说:“是你做的。”  林庚没否认:“一个小小的计谋,但他愿意信。”  常如玉沉默良久,问他:“你说的奸佞是谁?”  林庚指指天上:“当然是要杀你的好皇帝了。”  常如玉握着缰绳的手指用力,掌心几乎要磨出血。  “我家人还在京城。”  林庚知道。  不然常如玉哪能二话不说,乖乖赴死?  他说:“我会安排。”  常如玉点头:“我除不了奸佞,我去南地,把秦将军换过来。”  他守边境。  林庚失笑摇头。  “老太君年纪大了,常将军还是别去那么远的地方了。你跟着我上京便可。”  他不参站,就让林庚空出手了。  常如玉拧眉,林庚又说:“常将军不必为下属担忧,我不是嗜杀之人。营地里的普通兵卒打散调派到各地守城,多余的人手,从事生产建设。你知道的,打仗是要钱粮的。你的心腹你带着,日后回京城,我再做安排。”  这很冒险,没了兵权,就是剪除了利爪。  只带着心腹有什么用?还不是案板上的鱼。  但常如玉信他。  真要杀,不用留到京城。  他欲翻身下马,给林庚牵马,带他进营,这是臣服。  林庚用长刀刀背在他身前拦了下。  “不用,我就不进去了,我相信常将军会处理好兵屯的事。”  常如玉唇角勾动。  “你怕我设伏杀你?”  林庚坦然点头:“谨慎总没错。”  胆大心细,缜密慎行,又如泥鳅一样滑手,难怪能在逆境之中活到今天。  常如玉不强求:“给我五天时间。”  林庚后退,带着他的精兵回营。  海城。  时近中秋,城内选了人流量最大的街区搭灯塔,为着调动民众的热情,截止到八月初十,百姓们都可以到各街坊市集提供灯谜。  因灯谜重复率高,无法给大的嘉奖,但在市集交易上,可以免除摊位费。  这对大多百姓来说都没用,只是有人参加,知道些灯谜的百姓会感到有趣,人多了,凑个热闹,气氛就不一样了。  外头稳稳当当进入节日气氛时,谢星珩收到了京城来信。是霍叔玉写的。  霍叔玉让谢星珩早做准备,简要写了张遵祖的攀咬名单,又给谢星珩扔了个重磅消息——皇帝要杀常如玉。  即使谢星珩早就料到了,认为常如玉比他更危险,看见这行文字时,依然狠狠震惊。  因震惊太过浓郁,所以信件里另外一个信息,都显得平常了。  在海城的最高联络人,是官学院长师和光。  正因有他在,这座以文臣为主的城市,才能顺利在暗地布置绸缪,不惹人注意。  谢星珩恍然大悟。  难怪这位院长会随机代课。  哪里是代课,分明是给某家少爷布置功课的时候夹带私货啊。  也难怪他不收学生,根本就不方便。  或许他纵容庭哥儿缠着他求学,还有谢星珩跟他是同阵营的原因。  霍叔玉同时给师和光写了信,让他们同谋退路。不能死守海城,该退就退。  该布置的,谢星珩都布置完成了。  抽空跟师和光碰个面,也不过是寒暄。因为这些事情,刘进贤都跟师和光说过。  官学在山里,这座山靠着海,从这里能看见非常美丽的景观。  在这里,也能轻易跟反抗民兵联系。  太近了。  谢星珩初心不改,正事说完,他问师和光:“先生收学生吗?我那儿子资质不差,定不会给你丢人。”  师和光:“……”  “以后再说吧。”  这就是有机会。  谢星珩相当满意。  转眼到了中秋节,民众出街来玩,商铺张灯结彩。是这几年难得一见的喜庆热闹。  走在街上,人的心情被感染着,都洋溢着笑脸。  今年的中秋节格外热闹,城外还有两方来客。  好巧不巧,京城来捉反臣的锦衣卫,跟林庚派来攻下海城的人在城外相逢了。  带兵的人是宋原。  宋原被林庚从糖厂调任到边境秦将军旗下,从押运粮草的差事做起,直到起兵,又被调离,来到内陆征战,谋求功名。  他今天本想带着些精锐,乔装改扮,以游商的名义进城,先见见谢星珩跟江知与。  探子来报,他就带了一队人,在城外守株待兔。  真是好巧。  他劫下了锦衣卫们,抢了圣旨,扒光了他们的衣裳,叫上几个亲兵,跟他一块儿换上,然后进城,在守城士兵这里,拿着圣旨,狐假虎威,把他们一帮人分批调离,把所有人都使唤上,全去请上官来接旨。  这个空档里,大批士兵进城来。  远道而来接旨的官员们,不知这是什么意思。  宋原做锦衣卫打扮,手里拿着锦衣卫的牌子抛动,一手举着圣旨,问:“人到齐了吗?”  城门处所有的士兵都使唤出去了,叫来的官员近乎是海城所有职官。  谢星珩跟江知与也在内。他们慢慢吞吞,要不是一路碰见了不少人,早就跑了。  到了地方,他们隔得远,看不清宋原的样子。  听见声音有点熟悉,又往那处细细看。  江知与在海城看账多,用眼过度,仔细看也看不清。反而是谢星珩眼睛保护得好,眯眼依稀可见。  “看着好眼熟。”  前面的人不知说了什么,有人大声喊话,让他们按照衙门所属,列队站好。  宋原继续扯虎皮:“圣上体谅你们辛苦,给你们筹备了中秋惊喜,全员来了,一同接旨。”  他还大胆的在官员列队的中央行走,走到户部清吏司这处,谢星珩跟江知与都瞪大了眼睛。  宋原勾唇笑了笑。  “你俩长得不错,去前面站着,等着给各位大人分月饼。”  谢星珩跟江知与:“……”  美貌还有这种优势吗。  但来的人是大表哥,他们心里好安定。  也不知表哥是怎么想的法子,也太妙了。  他们去前面没一会儿,宋原就绕回来跟他们低语道:“碰上了几个锦衣卫,顺手劫了。”  夫夫俩:“……”  原来是“杀人的刀”来了。  那么,表哥现在是“借刀杀人”了?  妙啊。第185章海城易主  宋原装得太齐全,锦衣卫的里外行头和象征身份的牌子都有,来人众多,还带了士兵,更有圣旨在手,没谁怀疑他不是锦衣卫,还假传圣旨。  唯一的疑点,是他把人召集在城门的行为。  正常来说,他应该选个衙门,再把人都叫过去接旨听差。  但他说,圣上给他们准备了惊喜。  海城官员们就当是城外地方开阔,比较好施展。  等待途中,有些心大的人,还在猜是什么惊喜。  这些人里边,也有担忧心急的人。比如文世昌和刘进贤。  他们知道事情会败露,朝廷会派人来海城。  确实来了,谢星珩跟江知与都被叫去了前面,说是发月饼。  可月饼是什么东西做的,就难说了。  莫非是要把他俩当众斩杀,以儆效尤?  他俩急得不行,却不敢表现出分毫。眼神交流间,情绪悲凉一片。  弄成这样,怕是难逃了。  此时,门口已无进城的士兵,粗略估算,这些士兵不过五百之数。  这点人,不至于攻城,看样子像是押运“惊喜”的。  走的时候,再从海城把军饷拉走。省得又被人劫了。  户部和盐课司的部分人,在低声交头接耳,说账上余银数目。  又几辆马车停在巷子口,出来的官员皱着眉,很是不爽。  他人没往列队站立的官员这里走,反问道:“来人是谁?莫不是锦衣卫指挥使大人?”  锦衣卫指挥使仅有一人,官职三品。  若非指挥使亲来,在海城的巡抚,没必要给脸。  这回来海城捉人的锦衣卫,领头的是个镇抚,官职五品,衣袍都在宋原身上穿着。  宋原听见声音,给江知与和谢星珩使了个眼色,他俩立即会意,往兵士后退去。  宋原则走在街心,向那位巡抚走去。  他嘴上说着客套话:“黄大人不必动怒,若非圣上这份礼物太过特殊,下官哪里敢惊动您跑一趟?”  他手里握着的圣旨明黄瞩目,黄巡抚看见圣旨,火气消了三分,继续问什么惊喜。  宋原目光巡视一番,让各衙门的大人互相往周边看看,看还有哪位大人没来。  目前没来的,只有官学的一批人,连府兵的大小将领都来了。  官学靠海,在山上,离城门远。  宋原若有所思点头:“再派两个人去请,别耽误了正事。我就先宣读圣旨——”  他说着,高举手中圣旨,海城的文官武将,以黄巡抚为首,在街上跪了一片。  宋原照着圣旨上的字宣读,说了谢星珩、江知与、文世昌谋逆之事,锦衣卫可以不审直杀。  围在四周的兵士亮出刀刃与满弓的箭矢,对准的却不是那三个逆臣,而是满街跪着接旨的官员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