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夫郎的现代小相公小说免费 > 第242章(第1页)

第242章(第1页)

  临睡前,他暗示过哥哥,岚哥儿忘记了。  他又去找江知与,江知与临时想起来,给他别的糖果。  江庭勉强满意了。  “爹爹,你对我的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江知与:“……”  送走孩子,江知与关上房门,屋里谢星珩坐在炕边,学着话说:“小鱼,你对我的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学都学了,演技不佳,讲完就笑场了,哈哈哈个没完。  江知与:“……”  出门一趟,这对父子都欠揍了。第165章小日常  江知与比预期回来早,说明这两个多月都在赶路,停下就办事,中途没得休息。  谢星珩心疼他,久别重逢不折腾,给他按摩舒缓。夫夫俩夜间说着话,江知与回复速度越来越慢,不一会儿就沉沉睡去。  次日一早,睡到自然醒。  三个孩子都不在家,都被谢星珩送去上学了。连岚哥儿都被他说服了,继续去顾老爷那儿上课。  而谢星珩本人却在家里,没有去上值。  江知与猜到他在家的原因,心里暖暖的。  过了四月半,气温日益升高,换季的衣物、被褥,都要挑着晴天洗洗晒晒,放置归纳,再拿夏季的衣裳、薄被出来。  家仆们有条不紊的忙着,院里院外的都挂满了衣服被褥。  沈钦言给的书童墨尘带着两个小厮找了块空地,把书房的书都搬出来晒晒。  谢星珩则在房门外的台阶上坐着,捧了本书看,手里摇着扇子,在扇身前的小炉子。  炉子上放着只瓦罐,里头炖着汤,被风一吹,浓香弥漫,很是馋人。  江知与喊他一声:“小谢。”  谢星珩回头看,笑脸洋溢:“醒了?正好,汤底熬好了,给你下碗面吃吃。”  江知与不算太饿,过来挨着他坐,脑袋自然往他肩膀上靠。  人醒了,精神没缓过劲儿。  回到京城,旅程才告一段落。他知道有谢星珩照看,放松了睡一觉,还把眼睛给睡肿了。  话还没说两句,哈欠打了不止一个,看样子回笼觉的倦意已经来临。  谢星珩没忍住训他:“说好了不急,晚些时候回来也没关系,怎就这么赶?看把你累的。”  家里跟筛子一样,没几个知心人。现在满屋子的家仆走来走去,江知与不好细说,便讲:“我想你了嘛。”  一句话给谢星珩说哑火了。  谢星珩使唤人把躺椅搬到院子里,叫江知与再躺躺。  躺椅下边有圆弧底座支撑,躺上去摇摇晃晃,很招瞌睡。  这个时节,盖个毯子就够。  要是谢星珩躺上去,秒秒钟就睡着了。  江知与就睡不着,满院子都是人,人赶人的望着他睡觉,他想想就不得劲。  他这会儿饿了,想吃饭了。  想吃饭,熬好的汤底就用来煮米线,算个配菜。另外给他做了些清淡爽口的素菜,两个酸辣开胃的凉菜,再有三盘素炒肉,沾沾荤腥。  江知与吃着夸着,直说谢星珩会来事儿,会照顾人。  谢星珩:“是个贤夫。”  江知与听了笑,笑一阵,瞌睡醒了些。  他跟谢星珩说了点南下的情况。  堂哥停职在家,家中一切都好。家里小哥儿三岁了,像堂嫂多一些,很伶俐,瞧着也是个爽利性子。  而堂哥虽没了官职,当地百姓对他依然爱戴。有些处理不了的事,都会上门来找他。  当地是以族群为集体,族群里也有受排挤、被欺负的,这批人是最拥护江致微的人。也是在新县城建设上出力最多的人。  新县城还在建设之中,就有人早早搬过去,开始新生活。  父亲想要堂哥回来,今年没成。  “估摸着守孝完,再看朝廷的安排。说不准他会继续在津口县任职。当时话没说死。”  徐诚那头说得少。  只提了一句孩子的情况。  再就是丰州县的事。  谢星珩升官的消息,是江知与这回回家给他们说的,合伙人们都振奋得很。自认有了靠山。  家中一切安好,大哥大嫂的养殖场开始做腊货,也在晒肉干,将肉类的保质期延长,以销售到外地,来解决当地的货品积压问题。  两个爹主要管理逛小集,两人不求有新的突破,只求稳住现状。上下一心,都挺好。  舅舅一家主营皮料生意,但和津口县的皮料一样,属于隐藏状态,展露出来的不多,眼下是以香料生意为主。  “二表哥有孩子了,是个小哥儿,我走的时候,表嫂又怀了一个。我看他还跟以前一样,总不在状态,不过舅爹给他们夫夫俩开了间糕点铺子,是表嫂的老本行,这铺子倒是经营得不错。”  最后,江知与说了下孟培德的事。  恩师一切都好,精神比从前更好。家里有孩子能撑起门户,他便放心做学问。人不在朝堂,心更宽阔。  谢星珩听着很是感慨。  他也想回家看看。  京官难得出去,等他哪天做了监察御史,说不准能借着这个职务,绕圈子回家一趟。  饭后,夫夫俩闲聊消食。这会儿就说孩子们的事。  岚哥儿的心情调整好了,能接受性别差异,有想学的东西,江知与往后会多带着他。  六岁的孩子不用避嫌,等到八岁十岁,就不好继续送去顾家。  顾家都是些小郎君在读书,放个小哥儿进去,总归不合适。  这两年就读读书,跟顾老爷学些道理,日常再习武,看进度,有点功底了,再带他去庄上选匹马。  庭哥儿的心情,江知与还要再摸摸。  谢星珩摇头:“不用摸,他就是不适应。头一回兄弟分开,想要跟着你们走,我没同意,他本就委屈,我再盯他功课,让他受累,他就更委屈了。原是个懒性子,这几天多哄哄,再让岚哥儿跟他玩玩,这事就过去了。”  江知与点头应下。  该说的都说完了,要说他们的事。  江知与望着谢星珩,似在组织语言,又似在用目光细细描摹他的样貌。  谢星珩在翰林院待了两年多,人变得温润不少。他总说要锻炼,从前还会跟江知与比划“情意绵绵剑”,如今两把林庚送来的黑铁剑,夫夫俩都很久没拿出来用过,就连平时练武的木剑,也是江知与用得多,谢星珩那把,都起灰尘了。  他越来越有文人样,锋芒都藏着。说沉寂,就圆圆润润,悄无声息。  江知与知道他的性格没变,开口说话一如从前。  所以在这般注视之下,心里难免升起令他内心焦灼的无奈。  谢星珩不是滥好人,不会碰见什么事都要去管一管、帮一帮。他会审时度势,会根据情况来。  就像他最初从难民堆里出来时一样,他有限的能力,会先庇护家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帮扶其他百姓。不会一开始就广而济之。  他写商务令,是皇上要他写的。他为表衷心,也没为此求赏,他真心希望当权者能为百姓们做些实事。  底层的百姓太难了。  可现在,因着这个商务令,百姓们更难了。  谢星珩要是知道,心里不会好受。  江知与能瞒一时,瞒不了一世。  他垂眸,决定再找表哥确认一下。过段时间,宋原会来京城一趟。  谢星珩在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一些事——应该是徐诚跟他说了什么。  让他这样为难,可能是立场问题。  在谢星珩看来,不打仗,就没有立场问题。他始终是大启朝的臣子。  打仗,才会牵扯到立场问题。不过他是文官,没有直接参与到各项事务里。输赢与否、他更偏向谁,这都没大影响。只要他还要利用价值,谁当皇帝都不会轻易动他。  谢星珩皱眉。  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皮料生意暴露了?  也不可能。  若是皮料生意暴露了,他俩哪能这样坐着互相看来看去,早被捉了。  他想着想着皱起眉头来。  江知与一抬眸,就见他皱眉沉思。  “你在想什么?”  谢星珩回过神:“想你在想什么。”  江知与先是笑,后又说他笨。  “我能想什么?我除了你,还能想什么?”  谢星珩可不会被没有营养的情话骗到。  他让江知与多说两句,江知与不多说。  谢星珩就想让江知与给他掏掏耳朵。  说来不好意思,谢星珩不会掏耳朵。  小时候都是他妈妈给他掏,这是为数不多的亲情时刻。长大了他是请人来掏。  江知与掏耳朵的技术,被他缠磨几年练出来了。  掏就掏,谢星珩还要在江知与腿上找个舒服的姿势。挪来挪去,招了两巴掌,他才老实。  这一下午没什么事,夫夫俩互相掏耳朵,又补了个觉,睡醒去接孩子下学。晚上在外头下馆子,找了个临湖的酒楼,在二楼湖景厢房吃饭。  江庭黏黏糊糊跟着哥哥,知道哥哥学了武艺,又黏黏糊糊缠着江知与。他也想学。  江知与跟他说:“这会很累,你要学,就不能半途而废。”  学一点功夫,哪怕学艺不精,也能强身健体。  江庭要学。  哥哥都学了,他不能落后。  两个小孩子学了,谢川也不能落后。  江知与还挺关心他在国子监的情况:“今天有人欺负你吗?”  两个小孩子倏地扭头。  什么。  谢川哥哥在国子监被欺负了?  谢川:“……”  果然,人在信任的环境和人群里,就容易说漏嘴。  江知与尴尬。  谢川说:“没有,我也没空搭理他们。”  前阵子回家,他找朱先生了,想要下场考秀才。他今年十一岁了,距离考上童生,过去了三年。可以下场一试。  今天去国子监销假,又找教官们问过。他要下场也可以,去试试看。  这个年纪考秀才不算出格,很多人在考上童生以后,就会三年两考,不错过机会。  谢川沉淀了三年,一次不落的走完院试流程,也该十四岁了,依然不算出挑。  这会儿趁着吃饭,一家人都在,他再跟谢星珩和江知与说一声,就能备考了。  谢川入国子监上学,属于荫监生。细分属于“官生”,依靠家中够品级的官员,享受特殊照顾入学。  国子监的学生,有自己的晋升路线,在国子监内有评分。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无需科举。  这种制度在长久的统治中,又做出了调整。一来考核相当严厉,二来授予的官职不如正统科举出身的进士。所以很多国子监的学生,又会申请科举,由国子监举荐,去参加考试。  今年是春试年,依照三年一届的科举制度来算,考秀才的“三年两考”刚好涵盖在内,已然错过县试。  而国子监是通过考试晋升,取得一定学分,就有秀才功名。  谢星珩建议他先在国子监内晋升:“秀才只是一个起点罢了,从哪里拿到不重要。你把它当做拿考举人的‘准考证’看待。先在国子监考,考砸了,再去下场科举。”  今年错过县试,依着现在的规矩来,说是三年两考,实际上要再等三年才能进入正确的流程,迎来岁考。  这个时间太长了。谢川能跟多人确定,就说明他有把握下场。既然有把握,那就先把功名拿到。下次下场,就是乡试。  乡试可以多试几次,在院试上消耗太久就不值得。  谢川应下了。  “我明天去跟教官说一声。”  要备考,不会有特殊照顾,像开小灶这种事,想也别想。但这期间,可以让教官们审查功课严格一些,他好有准确的判断。  另外,因着备考,谢星珩也能再找顾慎行要些题目,回头去翰林院转转,给谢川薅些“真题”来刷。  科举无定式,这些题目更多的是开拓答题思路,见识更多的题型。万变不离其宗,刷题不为了走捷径,而是为了锤炼思想。  他有了核心的处事思路,在各类题目里以不同方式应答过,自然知道哪种回答好。这样答卷才能更加凝练有看头。  从这天开始,江知与让人跟屠户预定了半年的猪脑子。  每天炖一个,给谢川吃。  谢川:“……”  他用眼神向谢星珩求助。  谢星珩:“……”  看我做什么,我难道能帮你吃?  谢星珩干咳一声,跟江知与说,这样大补就太过了,经常吃一个东西,也腻味。须得间歇着来。  比如说,家里有三个小孩子,那就三天一轮回,给两个小的也补补脑子。  江岚和江庭:???  不管他俩什么反应,这事就此定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